央妈采访全红婵,同样问“累不累”,无脑采访与有效采访差距真大

八号探密人 2024-08-20 20:42:17

巴黎奥运会虽已圆满落幕,却不代表没了关注度。

尤其是游泳小将全红婵的优异表现,直到今天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只不过最近她却因为采访惹上了非议。

近日,南方日报记者朱小龙在一次网络直播中,在对全红婵的评价用到了“疯疯癫癫”、“像一个bai痴一样”等言论,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热议和强烈抵制。

面对国宝级的小将全红婵,朱小龙几句不得体的话,无疑把自己放在火上炙烤。

同样是采访全红婵,近日央视记者董倩,在《面对面》节目中,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记者与记者之间业务水平的高低。

在这次对话中,主持人董倩以其独特的提问方式以及全红婵深入浅出的回答,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教科书式采访。

节目中的董倩宛如一位“妈妈”,渴望深入了解自己“女儿”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

例如,全红婵在赢得冠军后,为什么显得不那么兴奋?是否感到自己非常疲惫呢?

前所未有的采访经历,也让全红婵也首次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想法,对于此次奥运会再次夺冠,她其实并不是很开心,因为她的队友陈芋汐同样训练的很辛苦,但却每次都是自己夺冠。

所以全红婵非常心疼陈芋汐。

言语间,一位大姑娘的真诚想法流露到了人们的面前,作为队友她们要共同战胜对手,可到了单人比赛,昔日的队友又成了对手,金牌只有一枚,注定有人失望有人开心。

同样是到了奥运会赛场上,全红婵比谁都清楚她和陈芋汐走到现在有多么不易,但看到每次夺冠的都是自己,所以才会发自内心的心疼好友陈芋汐。

在这之前,没人知道全红婵和陈芋汐还背负着如此羁绊,董倩也是用自己的方式,让全红婵敞开了心扉。如果不是董倩的采访,恐怕这些事我们一直都不知道。

这次采访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全红婵的成熟和有担当。她在访谈里提到,自己和陈芋汐作为国家跳水队的人,面临着一样的挑战。

那就是她们俩谁拿金牌都无所谓,但就是不能让别的国家拿走。言语间展现了自己身为运动员的高度爱国精神。

果然,真诚的全红婵用实际行动打脸了这几天污蔑她的记者朱小龙。

这次的谈话采访,董倩让全红婵感到很轻松,能够畅所欲言,思路也非常清晰,就像在聊天一样!

整个过程中,她们的互动让人倍感愉快。最后,董倩表示占用了她们的时间,而婵宝开心地回应:我喜欢被这样占用!

这次访谈还让观众们看到了全红婵不同于赛场上的另一面。她不再是那个冷静沉着的冠军,而是一个有着普通少女情怀的女孩。

观众们发现,尽管全红婵在赛场上光芒四射,但在私下里她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相比前几次被迫接受采访,全红婵不仅要注意许多事项,还得防范着记者给自己挖坑,在加上刚刚比赛完的疲惫,所以到了采访阶段,记者和全红婵就像在打擂台一样互相防范。

不仅没有起到好的采访效果,还给正处于比赛期的全红婵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我想媒体人的差距,不仅仅只是从被采访人口中套出话,或者问一些惊世骇俗的问题,好做宣传。

更应该尊重被采访人的意愿,和真实感受。这一点央视记者董倩,就完全做到了。

其实在背后,我们还可以欣赏一下董倩的采访艺术,若没有董倩的采访起承转合,前期做好案头工作,采访过程当中金句铺垫、将心比心的话语抚慰,全红婵是没有心情,也没有欲望在镜头跟前袒露心扉的。

之前全红婵有一次采访中被问到:别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可实际上,你是否感到疲惫呢?”

这句话术看似在关心,实际上却有故意煽情的目的,想要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所以全红婵听到这么矫情的一句话后也没惯着,一脸嫌弃头也不回的回道:“这话问得,谁不累呀!”听到全红婵如此回答后,现场笑成一片。

这位记者的同行们心里也可能在暗自想着:本来想试图让自己与其他记者有所区别,但最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然,记者的迷之采访不止这一次,比如有一位记者就问了一个让全红婵无比尴尬的问题。气的全红婵频频翻白眼。

当时的央视某记者试图拉近与这位跳水新星的距离,竟问起了:“你总是说轻松拿捏小巴黎,那你知道‘拿捏’在英语里怎么表达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全红婵显的有些不知所措。

全红婵出身农家,没有机会读国际学校,也没有机会学英语。7岁进入体校,就开始没日没夜地泡在水池子里,为家国而战。

她金牌等身,但没有郑钦文那样的条件,自然说不出流利的英语。

看到全红婵答不上来,这位记者便想当着全红婵的面卖弄一下,但却不料全红婵直接拒绝:“不用了,我不想知道。”

这个问题,本意可能是想拉近与这位年轻冠军的距离,但在全红婵听来,却显得有些“不务正业”。

回过头来看董倩的采访,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业务能力的高低。

也许董倩并不是央视最出众的那一个,也不是长相漂亮的那一个,不可否认她是一个有才华的主持人。

就如同她在自己的著作《懂得》这本书的扉页写到的那样:“我虽步步紧逼,实则于心不忍。”

如今的董倩,依旧秉持着自己的特色,以专业和真情,执着地捍卫着新闻事业。

人们始终认为她是一位优秀且敬业的记者,无论别人如何评价。

结语:

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整个记者和媒体行业都应该深刻反思。

我们需要更多像董倩这样的记者,用专业和人文关怀为行业树立标杆。同时,对于那些不尊重人的“记者”,行业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惩罚机制,不能让他们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

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传播正能量,鼓励更多的人。全红婵的故事,就像是一个生动的教材,让我们学会聆听,学会思考。

0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