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要是没有叶剑英同志,我的脑袋就没有了。他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党,也拯救了红军和我们这些人。”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曾经如此赞誉叶剑英元帅。
虽然叶剑英在几位开国元帅中,上战场的次数是最少的,但是这句话却实至名归。
这主要是因为在长征时期,红军内部数次面临分裂的危机,甚至有人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毛主席。
倘若没有叶剑英数次在危难关头果断处置,长征或许难以避免失败的厄运。
而毛主席自己,也面临过至少三次的生命危险,结果都被叶剑英化解。
但其实,叶剑英能发挥如此大的作用,也要感谢彭德怀元帅种下的善根。
如果没有他,叶剑英元帅也可能在长征中牺牲。
在那次事件后,彭老总很快就把这事儿给忘了,但叶帅却记了一辈子。
这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情呢?下面让我们娓娓道来。
陕甘支队,是红军中比较著名的一支队伍。
这支队伍组建于俄界会议之后,如果说实力的话,它比起巅峰时期的红军来是差远了。
陕甘支队的主干部队是红1方面军,在经过了艰苦的长征之后,红1方面军仅剩下了七千多人,再称方面军比较勉强。
于是,党中央决议对部队予以缩编,继而采用陕甘支队这一番号。
别看队伍精简了,但是陕甘支队的指挥阵容却是相当豪华的。
支队下辖的三个纵队,其司令员皆在日后荣膺开国元帅之衔。
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则分别是彭德怀、毛主席、叶剑英。
彭德怀和叶剑英,也是在这个历史机缘下,有了合作的机会。
此次红 1 方面军之所以进行缩编,实则蕴含着一定程度缩小目标之意味。
但是,敌人的追击却没有因为我军的改编而放松。
蒋介石在渭河一带,集结了9万余人的兵力,准备阻止红军继续北上。
毛主席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决定,派出部分部队,攻击敌人防守比较松懈的通渭县,做出想要进入关中的姿态。
而陕甘支队的大部分主力,则隐藏身形,进入黄土高原。
通渭县当时,仅有敌人守军几百人,红军攻克这里,几乎没有什么难度。
蒋介石听到消息后,紧急调集部队前来围堵。
而毛主席则指挥陕甘支队,闪电般地翻过了战略要地六盘山,然后兵分两路,分别向环县进发。
其中的左路军,由毛主席亲自坐镇,而右路军,则是由彭德怀、叶剑英指挥作战。
需要特别说一下的是,右路军是由陕甘支队2、3两个纵队组成,兵力比左路军要强大一些。
但是,面对实力强大的敌人,他们的兵力也同样没有优势,同时还要冒目标大、容易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而叶剑英除了是陕甘支队的参谋长之外,还兼任3纵司令员。
所以这一次,他要亲冒矢石,在前线直接与敌人对抗。
1935年10月中旬,陕甘支队右路军到达了环县、庆阳之间。
此时,敌人的追击部队就在身后大约几米的距离。
而他们的前面,则出现了拦截部队,拦截部队并不强,不过是一些当地的民团。
想要阻拦红军,他们还不够分量。
但是,当听到前方的枪声后,叶剑英还是很快赶到了第一线。
为了摆脱尾追的敌人,他必须要尽快突破民团的拦截。
当时,红军的阵地,设置在铁边城外的一座小山上。
铁边城也叫定边城,是西夏建立的一个要塞,也属于战略要地。
红军的阵地对比周围的地势来说,并没有绝对的高度优势,在敌人冷枪的射击下十分危险。
不过,叶剑英可不管这些。
他登上阵地,伫立在高处,取出望远镜,频频朝敌人所在方向瞭望。
此时,铁边城山脚下的枪声变得越来越密,不断有子弹朝着叶剑英飞来。
但是,他看得太专注了,完全察觉不到危险。
周围的人想要让他到安全位置躲避,他也不同意。
无奈之下,警卫班的战士们只能去请彭德怀。
彭德怀一听叶剑英直接上了一线阵地,立刻就赶了过来。
他刚上阵地,就发现几颗子弹带着尖啸声,从叶剑英的耳边飞了过去。
彭德怀高呼“危险”,瞬间飞身向前,猛地将叶剑英扑倒在地,使其免受伤害。
叶剑英刚刚倒下,他身后的一棵树上,就被子弹钻出了一个弹孔。
从位置看,如果叶剑英仍然站在那里,头部就已经中弹了。
叶剑英此时才从自己的专注中回过神来,他看看树干上的弹孔,也是吓得变了脸色。
他看了看有些愠怒的彭德怀,然后感激地笑了笑,说了一句:“好险啊!”
这件事后,叶剑英少不得被彭德怀批评了一顿。
至于批评的内容,自然是让他不能太过冒险,要注意安全之类的。
虽然彭老总的语气很生硬,但是叶剑英的心里却充满了感激。
这种战场上救命的情谊,他是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红军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的番号就取消了。
1936 年始,叶剑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构建抗日团结统一战线之中,其直接指挥作战的情形逐渐减少。
而彭德怀,则是一直在第一线作战。
两个人的交集开始变得越来越少,联系也算不上频繁。
慢慢地,彭德怀就忘记了救过叶剑英这件事。
但是,叶剑英却始终没有忘记救命之恩。
建国之后,彭德怀和毛主席在经济政策的看法上不一致,于是彭老总就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上面的语气比较激进。
毛主席为了说明自己的想法,在1959年7月的庐山会议上,对开国元帅彭德怀进行了解释,话也说得很重。
事后,毛主席想要私下和彭老总谈一下,但彭老总此时的倔脾气上来了,很难沟通。
于是,毛主席便让聂荣臻、叶剑英两人出面,和彭德怀进行一次私下的谈话。
聂荣臻和叶剑英两位元帅找到彭德怀,三人坐了下来,谈了两个多小时。
由于两人的分歧是思想核心的巨大差异,所以彭德怀的态度并无太大变化。
三人分开之后,叶剑英的眼中开始闪出了泪光。
他既为彭德怀的未来担心,也佩服他的高尚品格。
回到驻地后,他拿出纸笔,写下了著名的七绝《五老峰》。
虽然他并未明说,但是从诗中的词句能看出,他很赞同彭德怀的想法。
这之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彭德怀的结局并不太好。
1974年,他被查出患上了癌症,每天都在痛苦中挣扎。
到了后来,他的肢体瘫痪了,话也说不清楚了,生命之火也在逐渐熄灭。
不过,即使如此,他所在的环境仍然没有改善。
很多以前的老战友、老部下,都因为怕惹麻烦,而不敢去探望他。
当时的叶剑英,已经当选为党中央的副主席。
虽然看上去位高权重,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情况其实也很危险。
即便如此,他仍然派人去了彭德怀的住处,希望问一问他还有什么未了之事,自己将会尽全力帮忙。
彭德怀面对来人,声音低沉地说道:
“我们国家的建设和战略设施都不完备,国防的工业和科技都跟不上,这是我最不放心的。”
当叶剑英看到彭德怀的遗言时,不觉再次泪湿眼眶。
由于性格原因,彭德怀和任何人的关系都说不上亲密。
但是,他与叶剑英之间,却是肝胆相照。
晚年的叶剑英,仍然不断地提起彭德怀的救命之恩。
他还将这些经历,写在了《叶剑英传略》一书中,让其永远流传于后世。
这种革命情谊,让人十分感动。
参考资料:
1、《长征前后的叶剑英与彭德怀》——《广东档案》 2016年第5期9-12,24,共5页
2、《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述评》——《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55-60,共6页
3、《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为何要给毛泽东写信》——《党史文苑》 1999年第4期43-43,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