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文章的质感及可读性,在文章下方备注了文章来源及可查证资料!
在我军长征途中的湘江之战,是一场真正的的生死较量及生死存亡之战。从起初八万余人的队伍一战过后只剩三万多人!所有人应该都想探寻那段尘封往事,心中肯定也会涌起无数疑问:究竟是怎样的绝境,让红军面临如此惨烈的搏杀?又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枪林弹雨、炮火纷飞中踏出一条血路?

时间来到到 1934 年 11 月的中旬,中央红军就像一支在荆棘中艰难前行的队伍,刚刚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
而当时的蒋介石,又是为位老谋深算的对手,凭借着敏锐的军事嗅觉,迅速判断出红军大概率准备奔赴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他眼中,湘江,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必将成为红军的“鬼门关”,是埋葬革命火种的绝佳之地。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大网悄然铺开,并调集 30 万重兵,妄图凭借绝对的兵力优势,将红军一举歼灭于湘江以东。
但蒋介石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还妄图借此次“围剿”之机,入主广西,将桂军的势力削弱乃至吞并,进一步扩张南京国民政府的版图。

蒋介石
为了实现这一阴谋,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中央军 16 个师共计 77 个团兵分五路,像是五条饥饿的恶狼,朝着红军猛扑而来。同时他严令桂、湘两军在湘江沿岸精心布置封锁线,还不惜出动轰炸机,妄图从天空到陆地,全方位地将红军的生路截断。
当何键接到命令后,整个人仿佛被即将到手的战功冲昏了头脑,他在给蒋介石的回电中,字里行间满是狂妄与自信,那语气仿佛在说,红军已然是瓮中之鳖,覆灭只在朝夕之间。

何建
而此时的红军,也并非对危险毫无察觉?通过无线电这双“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洞悉了敌军的一举一动!当时还不是老总的彭德怀,但也已经是位身经百战、智勇双全的将领了,当机立断提出建议:让三军团向长沙佯攻,吸引敌军主力部队,如同放风筝一般,将敌人牢牢牵制住,而后大部队抓住时机,迅速插向湘西,避开与桂军主力的正面碰撞,为红军争取一线生机。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因为当时的红军领导人李德、博古等人深受“左”倾思想的侵蚀,军事指挥早已僵化刻板,一味地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与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师上,全然不顾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
他们固执地命令全军沿着呆板的直线行军路线前进,全然不知正是这一决策将红军一步步拖入深渊,大大延误了渡江的宝贵时间。

李德
更加祸不单行及指挥错误表现的有,原本因蒋桂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湘江以东曾出现了长达一百多里的防御空隙,这无疑是上天赐予红军的绝佳机会,因为白崇禧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甚至一度命令桂军七天内不设防,满心期望红军能尽快离开广西,以免战火殃及自身。
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由于携带了大量笨重的物资,行军队伍也被越拉越长,甚至长达 70 多公里!在这争分夺秒的生死关头,红军艰难地用了四天才赶到湘江边,而就在这短短几天内,湘江的防御空隙被湘军迅速填补,红军错失了渡江的黄金时机,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就此拉开帷幕。

白崇禧
在1934 年 11 月 27 日,这个看似平凡的日子,却成为了湘江之战的关键转折点!红军先头部队凭借着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成功夺取了湘江渡口,中央红军如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开始争分夺秒地横渡湘江。
但是平静总是短暂的,在12 月 1 日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全线凶猛进攻,妄图一举夺回渡口,将红军彻底围歼于湘江两岸。一时间天空被硝烟遮蔽,敌机如同嗜血的死神,带着呼啸声和炸弹,肆无忌惮地对红军进行狂轰滥炸;在地面上国民党军更是一波接着一波进攻,喊杀声震得大地都仿佛在颤抖。
湘江的水,在这无尽的杀戮中,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了刺目的红色,战士们的尸体层层叠叠,甚至堆积如山,以至于江水都仿佛被堵塞,失去了原本顺畅的流动性。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担任后卫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 34 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这时就像两尊守护战友的战神,在湘江东岸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因为他们的背后,是正在渡江的战友,是红军的希望!他们深知,一旦后退一步,整个红军队伍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战场上的子弹就像雨点般倾泻而来,打光了,战士们毫不犹豫地装上刺刀,冲向敌人;刺刀在激烈的拼杀中甚至都弯了后,他们就用满是鲜血的拳头,甚至用牙齿,用一切可以当作武器的东西,与敌人展开肉搏。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六千闽西子弟,这些来自大山深处、怀揣着革命梦想的热血青年,最终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在战斗到最后一刻,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敌人妄图将他押解回去邀功,可陈树湘怎会让敌人得逞?他趁敌不备,毅然决然地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以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方式,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捍卫了红军的尊严。

此次湘江战役,红军苦战五昼夜,在付出了惨重代价后,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在战后统计伤亡情况来看,从长征出发时的 8.6 万人,在突破前三次防线后,已然折损两万余人,而湘江这一战,更是让红军直接损失三万余人,鲜血几乎染红了整个湘江。

湘江之战的惨重损失,就像一记沉重的耳光,狠狠抽醒了红军!各级领导也开始痛定思痛,他们开始深刻反思。“左”倾错误领导下的“甬道式”搬家行军,无疑是一大败笔。为了搬运大量笨重物资,部队行动迟缓,如同背着沉重枷锁的行者,在生死赛道上艰难踱步。彭德怀曾痛心疾首地讽刺这种行军方式为“抬轿子”,这一比喻可谓一针见血,形象地揭示了其弊端。

彭德怀
而博古及李德,作为当时的军事指挥核心,却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且不听劝阻,他们不顾军事形势的风云变幻,像固执的守旧老人,一意孤行顽固坚持原定路线,执意前往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全然不知这无异于让红军自投罗网!
这种错误决策,使得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让无数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湘江之畔。而当时的毛主席及彭德怀同志等将领的正确建议,未能被采纳,这也深刻反映出红军内部在战略决策上的分歧与不足。

湘江战役虽惨烈,却也孕育着伟大的希望与转机,它成功挫败了蒋介石“聚歼”红军的企图,让革命的基干力量得以保存,为星星之火保留了燎原的可能,同时这场战役也让众人,清晰地看清及宣告了“左”倾错误军事领导的彻底破产,让广大指战员如梦初醒,开始深刻认识到教条主义的危害。
更为关键的是,它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精心铺就了道路,为确立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湘江战役后,红军像经历了涅槃重生的凤凰,当进入贵州后,重新开始调整战略。在遵义这座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城市,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如拨云见日,得到了广泛认可,红军指挥权逐渐转移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领导集体手中。这一重大转变,如同为红军注入了强心剂,为后续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的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红军成功突破敌人围追堵截,最终完成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湘江战役,是中国革命的涅槃新生之战,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激烈对抗,更是一场思想领域的深刻较量,是党在生死存亡之际,对自我领导的一次勇敢的、触及灵魂的深刻反思与调整。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党中央和红军主力的生存,为党内纠正“左”倾错误,确立正确的领导路线提供了血的教训。它为中国革命开启了走向更大胜利的大门,让中国革命的航船在历经狂风暴雨后,终于找准方向,扬帆远航。

如今湘江的风烟早已散去,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当然湘江战役紧靠一篇文章是讲不完的,如战争中的: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等,都是可以拿出来单独讲的革命故事!
参考资料: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研究报告及史料选编》• 来源: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组织编写,全面系统地汇编了湘江战役的资料和权威研究成果。
2. 《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来源:202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对湘江战役进行了详细报道
3. 湘江战役百科资料• 来源:搜狗百科和微信百科对湘江战役的介绍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相关报道• 来源:2025年1月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布了关于湘江战役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