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造像的原貌(上)和被村民涂色后的样子。
11月13日,有网友称,位于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金银村五社的“石飞河摩崖造像”被村民涂色,面部还被描绘了五官、胡须等。
据悉,石飞河摩崖造像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四个开凿阶段,保存较好,其中北魏晚期造像为巴中首次发现,对完善巴中和四川石窟造像序列,探讨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21年被发现后,成为当地一个文物保护点,目前,石飞河摩崖造像的文物等级还未认定。
“破坏造像的村民是信众,他们认为涂色是在做好事,也是保护文物,因此没有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向村委会报告此事。”巴中市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造像外设有大棚和监控保护,但因地处偏远,发现情况时已来不及制止。
随着网络热传,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文物保护和村民行为规范化的思考。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此类事件时有发生。2018年8月,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封门寺石窟佛像遭遇油漆重绘、水泥修补事件被网友曝光,引发热议。
▲摩崖造像已被村民漆成了彩色。
此外在四川广安、资阳、内江等地也存在类似情况。位于广安市经开区的金凤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宋代,1994年当地群众自募资金对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红、蓝、青三色油漆。位于内江市资中县的罗汉洞,建于宋代,1998年,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对罗汉洞内“拈花微笑佛”进行妆彩重绘。
对于屡屡发生的相关事件,兹认为,首先,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看,摩崖造像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好这些文物,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世代负责。然而,这些事件中,村民以“还愿”为由对摩崖造像进行了涂色,无疑是对文物的破坏。这种行为反映出当地村民对于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爱护不足。
▲石飞河摩崖造像原貌。
其次,从行为规范的角度来看,村民对摩崖造像的涂色行为不仅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任何对于文物的破坏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作为社会成员,我们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以文明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
最后,对于类似的事件,我认为应该加强对于村民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等方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自觉地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
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惩罚,以维护文物的安全和完整。
总之,这一起起事件提醒我们要加强对于文物的保护和爱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管力度,共同维护文物的安全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