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蜀国被司马家族灭,后主刘禅开城投降,作为司马昭的俘虏被关押在魏国都城洛阳。
为了笼络人心,司马昭没有处死刘禅,而且封刘禅为“安乐公”,并把蜀国几十个大臣都加官进爵。
在给刘禅的招待宴会上,司马昭试探性地问:“你还想念家乡蜀地吗?”刘禅还是“傻乎乎”地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宴会结束后,亲信贾充对司马昭说:“诸葛亮在世时,都没有扶起来刘禅,今日一见,果然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啊。”
司马昭和贾充相视一笑,得意地向前走去。
“扶不起的阿斗”和“一代庸主”也成为了刘禅一生的“标签”。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禅究竟是真傻还是假傻?
赵云“七进七出”保护刘禅赵云是一名虎将,这毋庸置疑,当年刘备对公孙瓒说:“我想问你借一个人。”公孙瓒说:“借谁?”刘备看着赵云眼睛一亮。
刘备说:“世人都知道吕布名震天下,却无人知道赵子龙的武艺也不输吕布。”
从此赵子龙便成为了刘备的兄弟,公元208年,曹操率军攻打荆州,刘备带着老百姓撤退,不料长坂大败,和夫人也走失了。
兵荒马乱之际,有人看到赵云朝着曹操的方向奔去,以为是赵云叛变了,刘备却大怒说道:“子龙和我肝胆相照,岂能为富贵所动?”
的确,赵云竟然独自一人去保护夫人和尚在襁褓中的阿斗了,千钧一发之际,甘夫人为了让阿斗活下去,自己跳井自杀,赵云把阿斗绑在身上,独自杀进敌阵,重出重围。
当刘备看到赵云精疲力尽地把阿斗完好无缺地带回来后,感动不已,他当即把阿斗扔在了地上,说:“为了这么一个孺子,差点损了我一员大将啊!”
有人说,阿斗就是这么一摔被摔傻了,其实真实情况不见得。
刘禅的童年故事在《三国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书中所言,刘禅少年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而且十分聪明。
《三国志》中有刘备在遗诏中留给刘禅的一句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意思就是,诸葛亮曾对人说过,刘禅有大智慧,后来这个人也把这些称赞的话告诉了我,我现在告诉你,以激励你。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通晓古今,在职场上也并非是阿谀奉承之人,所以他的称赞应该是有一定的说法,所以刘禅并不是他们说的“傻”。
刘禅童年时期,曾拜师伊籍学习《左传》,还苦背《韩非子》《管子》等,他的学习成绩也是极好的。甚至到了学以致用的境界。
其实诸葛亮对自己的孩子,侄子等都管教很严,面对刘禅也不会特殊对待,只会更加严厉,尽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刘禅的教育很是温和。
但是在《三国志》中记录,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对孩子的修身养性等方面,直言不讳地说: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也正因为诸葛亮管教很严,所以他的儿子比如诸葛瞻等都很有出息,所以我们大胆猜测,在诸葛亮的严格教育下,刘禅即便是有“先天”的不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刘禅的政治智慧《三国演义》第85回写道:“后主刘禅……皆听诸葛亮裁处。”在刘备死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刘禅基本上都是听诸葛亮的话,蜀汉有开始有升平之势。
在军事上,诸葛亮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刘禅也都看在眼里。
刘禅十六岁继承蜀汉皇位,但是此时三国鼎立的巨变已经无法撼动,再加上刘备临终前在夷陵之战大败,刘禅身上的压力是巨大的。
毫无准备的刘禅在这样的危亡之际被推到政治顶端,一如诸葛亮对他说的,现在你已经不是一个孩子了,不能再玩蛐蛐了。
所以在诸葛亮的教育下,刘禅尊重忠臣,对诸葛亮也十分信任,不仅如此,他还得到了诸葛亮的亲身教诲,应该是诸葛亮在死前,把所有“智慧”都尽可能地传给了刘禅。
刘禅在即位前就得到过“增修过于所望”的美誉,正所谓孔明之贤,即后主之贤也。
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禅的政治智慧已经越来越明显,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得到消息的刘禅,果然下令宵禁。
这一手段果断而勇敢,压制了可能引起的震荡。
为了安定局面,刘禅任命外戚吴懿为车骑将军,蒋琬为尚书令政事,当时狂妄的李邈跳出来攻击诸葛亮,被刘禅当即下令诛杀。
同样被刘禅问斩的还有刘琰,刘琰算是早年间跟着刘备的元老人物了。他的妻子进宫面见太后却一个月才回家,他怀疑妻子和皇帝有染,所以动手打了妻子,不料妻子去告了御状,刘禅认为损害了他的名誉,当即问斩刘琰,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有此结局的还有杨仪,杨仪本是军师,但他说话没有分寸,刘禅不喜欢便把他贬为庶民,最后大概是自杀身亡。
刘禅主政后,也没有大兴土木的记录,这其实是中止了难有成果的北伐,注意休养民力,这一点就做的非常好。
另外司马懿讨伐公孙渊,当时蒋琬蠢蠢欲动,想趁机对魏国发起攻击,但刘禅下令要按兵不动,最后阻止了一场大战。
公元236年,刘禅在出巡时,曾去都江堰水利工程查看,并嘱咐要安置灾民,从这些事情看,刘禅是一个注重民生的君主,至少这点是值得肯定的。
在比如,魏国名将夏侯霸家族遭到司马家族诛杀不得已投靠了蜀国,但他的父亲亚后院早年间死在了定军山之战,所以“杀父之仇”在他心里是纠结的。
因此,刘禅还专门做他的思想工作,对夏侯霸谆谆教导,他说,战争必有伤亡,这并非先辈亲手所杀,后世自然不应结下不共戴天的仇恨。
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冰释前嫌。
刘禅为何被称为“庸主”就三国演义而言,刘禅被称为庸主无非三个原因。
第一、宠信小人
刘禅不太喜欢那些老人,反而比较喜欢黄皓,黄皓早年间是以太监的身份侍奉刘禅,阿谀奉承的他讨得刘禅的喜欢。
特别是董允去世后,陈祗不再排斥黄皓,黄皓的一步高升,期间曾多次在刘禅耳边谗言,把好几个大臣都给贬谪了。
黄皓玩弄权柄,加上诸葛瞻等人的庇护,黄皓深得刘禅的信任,很多大臣都不满,最后在外面一直打仗的重臣姜维回来上奏刘禅,希望可以处死黄皓,但刘禅没有听取,这也从某一个角度导致了蜀国的危亡。
第二、刘禅不战而降
蜀国危亡之际,各位大臣都在背水一战,比如当时姜维率领十万大军在剑阁蓄势待发,但不料邓艾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得知后,下令投降。
当时刘禅的孩子第一个反驳,表示战士们都背水一战,你岂能不战而降呢。但刘禅还是不同意,最后他的孩子刘湛杀妻子后自杀。
另一边,姜维在前线殊死一战,本来已经阻挡住了钟会大军,却得知刘禅已经投降。据书中记载,姜维得知后“将士咸怒,拔刀砍石”,可见,在普通人“成王败寇”的观念中,刘禅是实实在在的“昏庸”,“亡国之君”。
第三、乐不思蜀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曾问刘禅:“颇思蜀否?”意思就是,你还想念你的故土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贬义成语“乐不思蜀”也由此诞生。
后来刘禅身边的人知道这件事后,就痛恨刘禅,觉得刘禅是一个忘本的人,不思念故土,对不起祖宗。如此没有气节,恬不知耻。
当然,也有人认为,刘禅哭哭笑笑,装疯卖傻,不仅仅是自保,而且也在保护一大批跟着他投降的大臣的命运。
刘禅到底是不是真的“傻”,或许只有他知道,刘禅至少不是一个善于思考,有高超智慧的政治天才。
但回头看,如果真的是“装傻”,这种韬光养晦的自保之法,难道司马昭会看不出来?所以,大概率是刘禅当时真实的心理写照。
结语《三国演义》实际上富有极高的创造性的想象,多少人都被夸张、美化以及丑化,曹操自古被称为奸雄,其实他也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和诗人。
所以这种丰富的想象和罗贯中先生对人物的加工,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刘禅的评价。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庸主”,自然有其原因,但刘禅无疑是幸运的,少年有幸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在青年时期就可以担当大任。
四十年的政治稳定面临终结之际,他的做法可能完全是“自醒”的,这也又说明了他在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地自我保全,不想让百姓陷入战事的眼界。
平心而论,他也不是一个十足的昏君,有点能力、有点思想,有点运气,还是那句话,在刘备扔下的烂摊子里,作为一个突然被推上高台的君王,属实有点难为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