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壮话有一个区别于汉话的特点,就是定语通常放在中心语之后。
举例说明,普通话的”我爸“,壮话读作”波够“,”波“的意思是”爸“、”够“的意思是”我“,壮话直译过来就是”爸我“;
普通话的”猪肉“,壮话读作”诺谋“,”诺“的意思是”肉“,”谋“的意思是”猪“,直译过来就是”肉猪“。
这个其实跟白话等南方很多方言的语言逻辑顺序很像,可能是相互之间的影响。
比如,普通话的”公鸡“,南方很多地方反着叫”鸡公“,河南信阳有个山就叫鸡公山,有个小吃就叫鸡公煲;普通话”你先走“,白话说”你行先“,桂柳话说”你走先“。
数字一到九,壮话读作”廖、爽、散、C(普通话里没有sei这个音的字,但其实这个音在各地方言中很常见)、哈、喽、擦、别、够“,其实有的字的发音跟白话很像。
壮话的“四五六”,听起来很像英文“say hello”。
这时你才会发现,文字在语音面前,有时候会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因为很多字只会说不会写,或是写出来就变味了。只可口口相传,不能提笔书写,这其实也是语言的魅力之一。
来到广西,特别是在南宁,你会发现很多地名都是”那“开头的。比如有个路叫那洪大道、有条河叫那考河、有个桥叫那丹桥。
另外,在靠近越南的地方有个县叫那坡,还有那马、那楼、那陈等“那”开头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那“字开头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个,云南文山州有500多个,广东和贵州也有分布。另外,在泰国、老挝、越南北部、缅甸掸邦等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
这个”那“不是满族的”叶赫那拉“简化后的姓氏,而是壮话里对水田的称呼,古壮字写作”上那下田“结构的一个字。如今都简化成了”那“。
上面说的那些带”那“的地名,都是用汉字记音的壮话地名。比如”那洪“的意思是红土田,”那考“意思是绿水田,”那马“是放马田。
除了”那“字,还有几个外人看来很奇怪的字。
以”坛“开头的地名,坛洛、坛黎、坛河、坛蒙等,”坛“指的是水塘,上面几个地名的意思分别是深水塘、长形水塘、长有茅草的水塘、长有野生芋蒙的水塘。
以”岜"开头的地名,如岜内、岜荒、岜岩等,这里的“岜”,意思是石山,上面几个地名的意思分别是石山以内、横排成行的石山、有岩洞的石山。
以”晚“或”板“开头的地名,如晚方、板意、板暮,”晚“或”板“指的是村子,上面几个地名的意思分别是方姓人居住的村子、小村子、新村子。
南宁市区里有个老的机关家属区,叫大板一区、大板二区,一直到大板三区,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感觉好像来自东瀛,知道了”板“是村子的意思后,就知道“大板”的意思就是大的村子。
为了让广西成为自治区,人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