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范闲的库债抢购一空,为何他却感到失落?背后的故事你可能不知道!

半夏说剧场 2024-11-23 11:02:13

范闲坐在书桌前,手里捏着那张库债的名单。名单上全是京都富商的名字,每一个人都在库债抢购中出手阔绰。

短短一日,范闲的融资计划大获成功,内库的窟窿瞬间被补上。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时刻,范闲却没有半点笑容。

“说到底,他们不是因为相信我,而是因为庆帝的一句赏花邀约。”

库债抢购一空,富商们争先恐后,热闹非凡,似乎这是范闲的巨大胜利。

但范闲心中清楚,富商们抢购的,不是库债,而是庆帝的宠信和态度。范闲的融资计划,只是皇帝手中一颗小小的棋子罢了。

回想起库债发行的过程,范闲不得不承认,这次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感到丝毫的成就感。

库债这个创新的金融工具,本该是范闲为大庆国带来的经济改革,但它的成功,却并不是因为这个工具本身。

范闲与范思辙花费了无数精力,范思辙更是用他巧舌如簧的“单口相声”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案例。然而,无论范思辙如何卖力演说,富商们依然无动于衷。

这些商人不是不懂库债的价值,而是担心庆帝的态度。作为商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财富是建立在安全感和保障之上的。

而库债,这个新生事物,无论多么吸引人,它的命运只取决于庆帝的一句话。

庆帝支持,便是金山;庆帝反对,那就是万丈深渊。没有人愿意冒险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富商们的谨慎也是合情合理。

正如范建所言,“发行库债从未有过,谁能保证这东西合法?谁能保证库债的收益?”范闲的父亲范建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庆国大多数人的心声。

即使是像范建这样的高官,都无法对库债抱有完全的信心,那么那些逐利的商人又怎么可能轻易相信?

富商们不仅仅是在考虑投资回报,他们更关心的是庆帝的态度。

事实证明,富商们的谨慎并非没有道理。在库债发行后,范闲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他的所谓经济创新,最终还是依靠庆帝的首肯才能成功。

富商们的观望态度在庆帝迟迟不表态时愈加明显,甚至有人私下传递消息,向上层打探庆帝的态度。

这个时候,范闲意识到,整个库债计划的成败,根本不取决于他,而是取决于皇帝的一个决定。

就在富商们观望时,庆帝的态度终于通过一次“赏花大会”传递了出来。

庆帝并没有直接发布支持库债的圣旨,而是通过一种暗示的方式告诉大家——他支持范闲。

这场赏花大会原本是一个普通的皇室活动,然而庆帝却特意更改了时间,等着范闲从苍山回京之后才举行。这样的安排,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庆帝在为范闲背书。

太子和二皇子在与侯公公的对话中,已经洞察出这一点:“这赏花大会为何要等范闲回来呢?”

答案很简单:庆帝想通过这场赏花大会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范闲的重要性。

这种支持比任何圣旨都更有分量,富商们立刻明白,库债是安全的,有庆帝的撑腰,他们的投资必然不会出问题。

富商们得到了皇帝的暗示,立刻涌向市场,抢购库债。库债的发行从冷清变得火爆,一时间,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投入资金。

这一夜之间的反转,仿佛范闲的融资计划大获成功。然而,范闲却明白,这个结果和他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

他本以为,库债的成功是因为这个金融工具本身的魅力,商人们会因为看到了库债的长期潜力而投资。

但现实告诉他,庆国的商人,关心的从来不是工具的价值,而是皇帝的态度。这让范闲感到深深的挫败。

库债的火爆,反映出的不是他金融才华的成功,而是皇帝在大庆国无处不在的权力。

这就是范闲失落的原因。他的理想是通过改革让大庆的经济焕发新生,但现实却告诉他,无论他的经济理论多么先进,最终还是得依赖庆帝的态度。

商人们追随的不是创新,而是权力。这一切,让范闲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虽然库债暂时获得了成功,但范闲心中知道,这一切只是权力的游戏。

库债的成功只是一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某天庆帝改变了态度,这些曾经追随权力的富商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库债。

范闲已经意识到,这种依赖皇权的经济体制,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库债的销售虽是范闲的一场胜利,但他并没有感到真正的喜悦。因为他清楚,这场胜利的背后,真正的掌控者并不是他,而是庆帝。这个世界,依然是皇帝一句话的天下。

范闲依然要继续走下去,然而,他明白自己面对的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境,还有那个盘踞在庆国最高权力中心的巨大影子——庆帝的绝对权力。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