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过电视剧《延安颂》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剧中还有这样一组镜头:
一位年轻漂亮、性格泼辣的红军女干部,刚刚克服困难来到延安,就急匆匆地去拜见毛主席。她来到毛主席住处的时候,主席正在院子里烧水,她望着主席的背影没有说话,而是轻轻绕到毛主席的背后,猛然拍了一下主席的肩膀,大声喊道:“老毛!”
毛主席猛地回头,惊喜异常,连忙拉着她的手问长问短……
那位敢直呼毛主席为“老毛”、让毛主席视为亲人的女干部,就是15岁投身革命,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湖南暴动,同时也是我党早期革命斗争为数不多的女干部——曾志。
曾志
初见毛主席1928年4月,曾志跟随湖南暴动后组建起来的郴州第7师向井冈山转移。当时,曾志和第7师党代表蔡协民结为夫妇。不久后部队停下休息,曾志也因为怀有身孕疲惫地靠在丈夫的肩膀上。
就在这个时候,蔡协民和曾志听到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蔡协民同志,老蔡,老蔡,你在里面吗?”还没等他们回过来神,对方已经推开门,大步走了进来。
来人笑着说:“呦,老蔡,你这是金屋藏娇呢?好福气啊!”说完,拉了条长凳坐在他们对面。
蔡协民赶紧向曾志介绍说:“这位就是我经常和你提起的毛泽东,毛润之!”曾志听后倦意顿时消失,因为她十分仰慕毛主席。
早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毛主席就是蔡协民的老师,如今久别重逢,两人格外高兴。尽管毛主席此时已经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领导人了,但他的身上却没有一丁点的架子,和蔡协民依旧很亲热。两人侃侃而谈,愣是将一旁的曾志给忘了。
趁着丈夫和毛主席谈话,曾志悄悄地端详着毛主席,只见对方留有一头黑色的长发,面庞清瘦,双眸充满着指挥,举止潇洒自信。说了好一会儿,毛主席才起身告辞,曾志和蔡协民一直目送他那高大的身影消失在远处。
毛主席
第一次见面,毛主席谈笑风生,平易近人,也让曾志对他从仰慕变成了崇敬和亲切,从此对他没有拘束。
井冈山会师后,部队进行了整编,蔡协民担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33团党代表,曾志和他一起居住在小井。小井处于井冈山中心地带,风景格外优美,但曾志和蔡协民却没有心情欣赏。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曾志参加了攻打永新县城的战斗。没过多久,蔡协民改任第32团党代表,曾志也被调到团党委办公室工作。32团的主要任务是在永新和宁冈交界的农村地区做群众工作。
有一次,毛主席来到32团里给连营以上的干部讲“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16字战术。毛主席从理论讲到实践,再从实践讲到理论,他讲得绘声绘色,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志等人按照毛主席的方法开展工作,并在永新和宁冈的交接地区建立、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区域。
8月中旬,朱德率领红四军一部回到湖南,后退到桂东附近,毛主席亲自率部迎接他们回井冈山。路过宁冈的时候,毛主席想起蔡协民和曾志在这里,便来到团驻地看望他们。
当时32团正在休整,战士们有的在补衣服,有的在打草鞋,一派宁静休闲的气氛。毛主席看到曾志和蔡协民坐在一起,开玩笑地说:“你们两个真是形影不离,模范夫妻啊!”
蔡协民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发现曾志的肚子有些不一样,一问才知道对方已经怀孕5个多月了。考虑到大战在即,毛主席让曾志尽快离开宁冈,到井冈山后方留守处去,并提出用自己的马送她上山。
第二天,盛情难却的曾志骑上毛主席的枣红马,带着简单的行李出发了。生下孩子后,曾志担任红光医院的总支部书记,此时国民党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为了摆脱敌人的包围,红四军前委决定实施“围魏救赵”的策略,只留一小部队部队守山,主力则向赣南、闽西进军。曾志所在的红光医院属于留守部队,而蔡协民则要跟随大部队下山。
1929年1月9日下午,贺子珍从宁冈赶到茨坪,一见到毛主席就问:“曾志是怎么安排的?”毛主席愣了一下,说:“是啊,我怎么把她给忘记了!”
贺子珍说:“我们这些姐妹,除了彭儒跟着陈正人留下,其余的都去赣南,你怎么能把她自己留下呢?”毛主席连连点头,说:“你说的是,我这就派人去通知她。”说完,毛主席走进屋里,用毛笔在纸上写了一行字:
曾志,你接到条子后,即刻交代工作,马上赶来茨坪,有要事要向你布置。
毛主席、贺子珍
毛主席写完条子后,叫来前委收发员龙开富,对他说:“你将这个条子交给军部传令班,让他们这就送去小井,交给曾志。”
在队伍临出发的前一天,曾志收到了毛主席的条子,于是她连忙动身,在天黑前赶到茨坪,方便第二天和部队一起出发。曾志一见到毛主席就问:“为什么要我赶来跟随部队出发?”
毛主席笑着说:
“前委为了做好下山沿途的群众工作,特别成立了一个工农运动委员会,下设宣传股、民运股、青年股和妇女组。你不是做过地方群众工作嘛,所以被大家推举为妇女组的组长,除此之外还负责沿途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
想到可以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下工作,曾志异常高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曾志和毛主席的接触越来越多,两人也逐渐转变为兄妹关系……
敢顶撞毛主席的曾志1929年11月在蛟洋时,毛主席要回部队,而贺子珍却因为怀孕无法随军。毛主席只好找到曾志交待说:“我要带队伍去江西,子珍怀孕了,无法和我一同前往,她留下来,由你负责照顾她。”
曾志误以为毛主席是让她离开工作专门照顾贺子珍,顿时怒火中烧,说:“我也有我的工作,哪有时间照顾她生孩子!”毛主席听了也生气地说:“就是要你照顾!”
曾志大声说:“就是不照顾!”“一定要你照顾!”
曾志继续说:“我是党的干部,我还有那么多工作需要去做,哪能每天去护理她呢!”毛主席这才知道曾志理解错了自己的意思,于是解释道:“让你照顾她,又不是让你一天到晚都去护理她,只不过让你多关心关心她罢了。”
听了毛主席的话,曾志也反应过来自己理解错了,她很难为情地说:“我和子珍是好朋友,之前行军都常在一起吃饭睡觉,我一直都关心着她,照顾着她,你不说我也会这样做的,刚刚是我误会你的意思了。”
毛主席笑着说:“理解就好,那子珍就多多拜托你了。”
性情直率的曾志不仅敢和毛主席顶撞,她还曾两次对毛主席是否特殊化进行“突然袭击”。
井冈山时期,红军战士们吃的都是红米饭和南瓜汤,食物紧缺的时候则要饿着肚子。时间一长,有些战士心里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有人说:“咱们吃的这么差,毛主席吃的肯定和咱们不一样,他肯定有肉吃!”
曾志听后将信将疑,为了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她先后两次在吃饭的时候突然闯进毛主席的家。曾志来到毛主席的住处,还没来得及和毛主席打招呼,就冲进厨房,掀开锅盖看他家做的什么饭。
结果,曾志两次看到的都是红米饭和南瓜汤,和战士们吃的饭完全一样。此时曾志才肯相信,毛主席真的没有搞特殊,始终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
不仅如此,曾志还了解到毛主席对穿着也不讲究。
1929年,曾志为毛主席买过一双黑色的袜子,这双袜子毛主席穿了很久。1932年4月,曾志在福建漳州和毛主席重逢,她一眼就看到主席脚上穿的还是当年的那双黑线袜子,但袜子早已变得又薄又稀。
毛主席见曾志一直盯着自己的袜子看,便将脚一伸,说:
“这双袜子还是1929年下井冈山之后你给我买的,子珍将袜底从中间剪开,翻到两边又重新缝了袜底。这双袜子已经换过两次袜底了,但你看还是好好的。不过不能再换袜底了,袜面有些稀薄,经不起洗了。”
毛主席、江青
1939年12月,曾志来到延安,此时贺子珍已经去苏联治病,毛主席和江青结了婚。而曾志的婚姻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蔡协民于1934年4月在福建省委秘书长兼福州市委书记任上被捕,在漳州牺牲,数年后曾志和陶铸组建了家庭。
曾志一到延安就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要求见面。两天后,百忙之中的毛主席给曾志回信:“曾志同志,接到你的来信我非常高兴,你明天就来我这里,我让中组部派人去接你,我们见面后再聊。”
第二天一见面,毛主席就紧紧地握住曾志的手,高兴地说:“你来了,很好,很好!”然后亲自将曾志迎进窑洞里。
毛主席对曾志说:“这几年上海那边有人来延安,我都注意打听你。潘汉年来的时候,我也经常向他问起你和蔡协民。这几年你们在哪里?蔡协民呢?你们还在一起吗?”
一提起蔡协民,曾志就悲从心起,面对毛主席如兄长般的关心,曾志将这几年来的郁闷委屈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毛主席拍了拍曾志的肩膀,虽然没有出声安慰,但一切都在眼神中。
最后曾志对毛主席说:“我这次来延安准备去马列学院学习,因为长期在白区工作,根本没有条件学习。”
曾志的要求得到毛主席的赞同,他说:“很好,你有了实际的工作经验,再学习一些马列主义理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就可以将经验好好总结起来,自己才可能有真正的提高!”
开饭时,毛主席把江青喊出来,而曾志长期在白区工作,她对江青自然不会陌生。只不过曾志十分疑惑,毛主席为何会和江青结合,但碍于是毛主席的私事,她也不便多过问。
值得一提的是,建国后有一天曾志去见毛主席,当时正值酷暑,毛主席还穿着有许多破洞的毛裤。曾志十分疑惑地问:“主席,您这么热的天还穿毛裤,是不是腿有什么老毛病?”
毛主席无奈地说:“我的腿没有毛病,只是因为块头大,买不到现成的线裤。”曾志有些生气地说:“那江青不会给您定做吗?”
毛主席摇了摇头,说:“她从不关心我生活上的事情。”曾志一时无语,随后说:“那这样吧,我在广州针织厂帮你定做两套,好吗?”毛主席高兴地说:“好啊,那就麻烦你了,我有稿费,我自己出钱!”
在延安期间,陶铸和王明两家共用一个院子,他们和毛主席的住处离得比较近。因毛主席一再叮嘱曾志多到他那儿走走,曾志便经常抱着两岁多的陶斯亮去聊天,回忆往事。
贺子珍
其实曾志心里还惦记着贺子珍,她不敢贸然提起,只能通过其他人多次打听贺子珍的情况。令曾志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毛主席主动和她讲起贺子珍,最后还感叹道:“我同贺子珍还是有感情的,毕竟是十年夫妻啊!”
毛主席从不轻易向别人吐露自己的心声,他能向曾志这么说,足以说明毛主席对曾志的信任。
毛主席看戏伤心,曾志却笑出声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先是担任武汉市物资接管部副部长,后来调任广州电业局局长等职。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曾志到北京参加会议,在此期间她利用空闲时间到菊香书屋看望毛主席。
曾志发现毛主席还和之前一样喜欢读书,办公桌上、书架上、窗台上,到处堆满了书籍和报纸。曾志惊讶地说:“主席,您有这么多书,一天要看多少才能看完啊?”
毛主席笑着说:“每天都送来200多种报纸杂志,必须要选择性地看,不然是看不完的。”曾志说:“您每天看那么多书,能看得进去吗?会不会累啊?”
毛主席、曾志
毛主席说:“看书不能死看,是要讲究方法的,每天不能只看一种类别,也要换着看。这样既不会无聊,也能令脑筋得到调解,让看书成为一种休息。”
曾志点点头,随后她从书架上发现还有英文书,于是问:“主席,您还在学习英文吗?”毛主席回答道:“英文将来是世界语言,我还在学习,你也不能松懈,也要学啊,会有用处的。”
曾志叹了口气,说:“我小时候学过英语,那个时候我们校长是美国人,老师和校长都用英文沟通。但是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我早就忘记该怎么读了。更何况我今年都40多岁了,老了,记忆力也跟不上了,还是不学了。”
毛主席却不赞同曾志的话,他说:“我今年都60出头了,不还是请了一位教员教我英文吗?你才40多岁,比我小那么多,怎么就不能学了?”
曾志被毛主席如兄长般的教诲说的有些不好意思,她只好说:“好好好,那我回去也试着学学。”
就在这个时候,警卫员走进来对毛主席说:“主席,袁雪芬和傅全香在怀仁堂出演的越剧《梁山伯和祝英台》快要开始了。”毛主席点点头,对曾志说:“那我们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先去看演出吧。”
其实曾志对这些戏曲并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坐在那里看得发困;毛主席和曾志不一样,他看戏的时候十分专注,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戏台上剧情的变化而改变。
当戏曲演员演到梁山伯和祝英台分别的那一段时,毛主席的眼眶湿润,情绪也变得悲伤起来。曾志由于看不懂戏,便坐在一旁看毛主席,当她看到主席入戏太深的样子后,忍不住笑出了声。
曾志的笑声打扰到一旁看戏的毛主席,他扭过头批评道:“他们现在演的是全剧最感人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用心感受!”曾志连连点头,调整了坐姿,认真看戏。
曾志促毛主席、贺子珍见最后一面1959年8月,曾志再次见到贺子珍。当时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曾志随陶铸上了山。会议间隙,冯白驹因心肌梗塞要到南昌住院,曾志便陪着陶铸送冯白驹下山。
抵达南昌后,曾志偶然得知贺子珍居住在省委附近,于是她和江西省委办公厅联系,找到了贺子珍所居住的校园。曾志刚进门,贺子珍就惊讶地说:“昭学,你怎么来了?”
曾志打量着好友,贺子珍和12年前大有不同,刚刚50岁的贺子珍显得格外衰老,头发花白,穿了一件成色很久的短绸褂子。曾志与贺子珍聊了一会便回庐山了,尽管回了庐山,但她心里还是想着贺子珍,她希望贺子珍能和主席再见一面。
不久后的一天,毛主席邀请曾志和朱旦华等人吃饭,饭后大家在客厅聊天。曾志见毛主席的兴致很高,便说:“主席,子珍在南昌,我见到她了。”
毛主席点点头说:“我知道她在南昌,你见她当然好。”曾志犹豫地说:“主席,能不能请你也见她一面?”曾志说完,紧张得屏住了呼吸,等待毛主席的回答。
很久后,毛主席才说:“见一面也好,毕竟是10年的夫妻。”紧接着毛主席对曾志说:“你和汪东兴讲一下,把贺子珍接来,我们叙叙旧。”汪东兴将接贺子珍的事情交给了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和其妻子水静,由水静将贺子珍接到庐山。
1959年7月9日晚上9点多,毛主席与贺子珍见面了,这也是两人字延安一别后第一次见面,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曾志晚年曾在中央组织部担任副部长,长期以来她坚持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等,令一大批干部和科技人才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毛主席和曾志夫妇
曾志离休后虽然年纪越来越大,但她仍以国事为重,关心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支持和参与一些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工作。曾志还经常叮嘱年轻干部们:“坚持信仰、坚持原则,努力工作,为国家效力!”
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且时时刻刻关心年轻一代进步、成长的革命老人,她和蔡协民所生的儿子蔡石红,直到她去世时,仍留在井冈山务农。曾志将国事和家事分的很轻,从不混淆,这也是她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她生前就叮嘱亲属:
“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置灵堂;北京以外的亲人不要来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也不要通知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埋在我曾工作过的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
6月26日,曾志的孩子按照她的遗嘱办理后事,尽管没有通知任何人,但还是有300多人听到消息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医院为她送行,其中有很多年轻人,足以看出大家对老人的敬仰之情。
曾志在临终前,对自己那80个装有工资的信封袋再三叮嘱家人:“一定不要扔掉,这些信封可以证明这都是我的辛苦钱。”
曾志的葬礼没有灵堂,也没有花圈,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遗体火化过程,令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位功勋老人在向大家做最后的告别。看着老人的遗容,许多老同志都忍不住流下眼泪,许多青年人更是哭喊着:“曾妈妈,您一路走好!”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欢乐、忧伤和祖国的命运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她(他)的精神才会真正博大起来。曾志就是这样一位一生忘怀一己以国事为重的巾帼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