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个清华树洞的故事刷屏了。
一位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在学校树洞里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贫困中读完大学的故事。
全文没有卖惨没有煽情,很多人看了都有被触动到。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这位“清华最苦男生”的故事。
“我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是困难户。从我上大学起,家里就拿不出一分钱了。”
长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男生大一大二时期的费用是靠着奖学金和助学金凑齐的。
他在入学时就算了一笔特别明确的账:
所有的奖学金助学金加起来,除开学杂费和购买电脑的费用,剩余的3200块是他8个月的生活费,在太多人都认为轻松安逸的大学生活中,他需要精打细算控制每顿饭的价格。
在2015年,400块怎么解决一个月的生活呢?
每天的饭钱会控制在10块以内。
早饭2块(4毛的豆浆+5毛的两个小包子+1个鸡蛋);午饭4块多(9毛的米饭+半份的肉菜,有肉香的汤汁就着米饭呼呼地吃掉);晚饭3块多(9毛的米饭+1份素菜)
米饭最便宜,也吃得最多,因为很扛饿。
最热的时候舍不得买饮料和西瓜,只喝免费的白水。
改善伙食的菜是大多时候舍不得点的4元糖醋肉。
这样他能每月省下100块用于洗澡、理发、充话费...
这样的生活他过了两年,到了大三他开始兼职做家教。
为了省路费,6公里的路全是靠骑自行车,自行车也是入学时爱心企业赞助的。
慢慢的生活好了一些,他能买新衣服了,能吃饭要两个菜了,能参加班级活动了。
他之前提到,本科时期最大的遗憾是大一人均150的集体活动他未参加,因为当时真的没有那个闲钱所以谎称自己有事去不了。
通过努力,他成功拿到了保研的名额。
最艰难的三年已经过去,大四他开始实习,白天公司实习晚上继续兼职,就这样他攒够了研究生一年的学费,还攒够了作为班长请同学吃散伙饭的2000块。
他很感谢求学阶段遇到的同学和老师,在申请助学金时遇到审核材料上的困难,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帮他解决,同学知道他为了省钱不参加集体活动时默契地不戳破...
“我自己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
因此他在研究生时期不再申请助学金,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养活自己,可以自力更生了。
更感动的是,他从远称不上经济宽裕的研一开始,每个学期省出3200块用于资助老家希望小学的4个孩子读书。
因为这一路他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他想尽力将这些爱也传递下去。
于苦难中捱出鲜花
男生自述的长文中,没有抱怨没有诉苦,有的是幸运与感恩。
在时代大环境下,我们会默认“寒门难出贵子”,一部分是因为客观因素,教育资源的不平等,社会容错率低,他们会选择更平稳长久的发展...
还有一部分也是因为个人原因,很多现实中贫穷的学生,不一定会具有清华树洞男生的坚定志气。
因为大部分人的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他们出得起人均150的集体活动,每天纠结于哪家奶茶新品好喝,双十一的购物车里还需要加些什么。
贫穷的现实条件在丰富自由的大学校园会变得尴尬,因为没有能力去支撑这些额外的消费,很容易产生落差和自卑。在贫困生评选展露自己的家庭条件时会自卑会觉得难堪。这是很多家庭条件不好的学子难以避免的贫困羞耻,也会因此自卑敏感。
而清华树洞的男生真正做到了“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摘自《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