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个女人,同时也是一个男人。
一身女装,一头长发,脚蹬一双红色的高跟鞋,怎么看她都是一个女人。
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的下身除了女性器官,还拥有男性的器官。

因为这种特殊的“双性”身体,40年来,她饱受非议和歧视,活得痛苦不堪。
为了躲避村民们的流言蜚语和歧视,她曾独自一人居住在深山的老房子里,不敢抛头露面。
爱情、婚姻、孩子,对她来说是个遥远的梦,可望而不可及。

这个双性人,名叫阿华。
阿华,1974年生人,她的家位于南昌市进贤县的一个小村子。
自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阿华便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她根本分不出性别。
在这个孩子的身上,既长了女性器官,又长了男性器官,没法说她到底是个男孩,还是个女孩。

生出了一个“不男不女”的孩子,阿华的父母也整天唉声叹气,但毕竟是自己的骨肉,即便嫌弃也得养着。
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小阿华也成了村民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
虽然一家人重男轻女,但父母并没有刻意将阿华当男孩养,家里有什么旧衣服就穿什么。

长到了4、5岁的时候,父母第一次带着她去了医院,想问问医生能不能“治”好。
医生检查后,诊断阿华是一个“双性人”,要治的话就得做手术。
同时,医生还给出了2个方案:
1、通过手术变成女孩,手术费500元。
2、通过手术变成男孩,手术费1000元。

阿华的奶奶,听后当即做出了决定,要做成男孩。
然而,在那个年代,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不过才六、七十元,几百上千的手术费,家里根本拿不出来。
奶奶和母亲意见统一,先攒钱,等阿华大一些了再去做手术。
父亲的态度则是无所谓,阿华上面有一个哥哥,家里已经有儿子了,如果做手术要花那么多钱,他认为不做也罢。

几年过去,手术费还没攒够,奶奶和母亲就相继因病去世了。
此后,父亲也不再打算给阿华做手术了,在他的心里,钱比孩子的未来更为重要。
上学后,有不少孩子笑话、刁难阿华,走在路上,甚至会有小孩子强行扒下她的裤子来看。
得逞后,顽皮的孩子还给她取了个难听的绰号“二刈子”(意思是:不男不女)。

因为长期遭受别人的嘲讽和讥笑,阿华的性格也变得越发敏感和自卑。
读到三年级的时候,阿华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学校了,第一个学期都没念完,她就主动辍学了。
辍学后,阿华整日整日待在自家破旧不堪的老房子里,不肯出门。
雪上加霜的是,父亲爱上一个外地女人,为了爱情,他抛下自己的两个孩子,跟着那个女人远走他乡。

阿华的哥哥性格非常叛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因为犯事,他后来进了监狱。
母亲去世了,父亲跟别的女人私奔了,哥哥又坐牢了,阿华的天也塌了,她只能靠自己。
在走投无路后,阿华学会了独自一人生活,自己照顾自己。
大伯家就住在阿华家对面,看孩子可怜,大伯偶尔也会来帮衬一下。

几年过去,阿华也长大一点了,出落得越来越像个女孩,她的胸慢慢发育,没有体毛,也没有喉结。
除了下身的男性器官,她和一个女孩没什么区别。
看着自己日渐发育的身体,阿华越来越笃定自己就是个女孩,衣着打扮也向女孩靠拢。

成年后的阿华,个子比一般的女人高大一些,力气则和男人一般大。
曾经,她也在亲戚的带领下,短暂外出打工过。
因为性别特殊,她从不敢跟别人一起洗澡、上厕所,生怕别人发现她的“秘密”。

10年、11年的时候,阿华在沈阳找到一份建筑工地上的活儿。
因为是体力活,她也一改往日的女装,换成了一身男人的装扮。
她和男人们住在一个宿舍,大夏天的,工友们都喜欢光着膀子,阿华在里面觉得特别难为情。
后来,她干脆辞工不干了。

阿华也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在南昌一家饭馆当服务员的时候,阿华遇到了一个同在那里打工的小伙子阿东。
两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互生爱慕,走到了一起。
阿东对阿华特别好,知道她喜欢吃苹果,就经常买苹果给她吃,见她喜欢漂亮衣服,也隔三差五给她买衣服。

在两人浓情蜜意之时,阿东还曾带阿华去家里见了长辈。
阿华担心男友知道自己是个双性人,从不敢跟他有过多亲密的接触,更不敢奢望两人的爱情能开花结果。
后来,阿华不愿意耽误阿东,主动提出了分手,带着一腔遗憾默默回到了老家。
“如果有一天,我的手术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去找阿东。”

回家后,阿华以种地为生,在父母留下的地里,种上了两亩水稻,打理出了一方菜园。
种地收入微薄,幸苦劳作一年,阿华大约可以挣到1万多块钱。
这一年1万多的收入,她要维持基本的生活,还得攒手术费。在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做手术变成一个真正的女人。

阿华日子过得拮据,但她却和别的女人一样,非常爱美。
因为没钱,她从来只去地摊上淘衣服,红色的衣服、红色的高跟鞋,都是她的最爱。
红色,热烈而奔放,或许因为生活压抑,阿华极其钟爱这一抹艳丽高调的色彩。
每次进县城“办事”,阿华都会精心打扮一番,再换上一双高跟鞋,让自己看起来更有气质一点。

阿华虽然看起来像个柔弱的女人,但在生活上,她却是个十足的“全能王”。
家里的电线,全是她自己铺的;灯泡坏了,她会自己修;家里有什么器械坏了,她也能自己搞定。
因为阿华人热心,经常给村里老人帮忙,大家也不再觉得她是个“另类”了,接受了她“双性人”的身份。

2014年初,阿华联系上了济南一家整形医院,医生评估后,认为她身体情况还不适合手术,建议她先调理身体,等待机会。
回来后,阿华开始每天服用药物调解体内的激素水平。
去给母亲上坟的时候,她也会对着坟头自言自语念叨,让母亲保佑她把病治好,手术顺利。

2014年年中的时候,阿华如愿进行了手术,变成了一个女人。
为了看起来更像女人,医生还对她的脸进行了微整。
做完手术的阿华,变得更有女人味了,村里的老人也开始张罗着给她介绍对象。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阿华并没有结婚,仍是孤身一人。

2018年,阿华的一个远方亲戚生了一个儿子,因为家里太穷,没有能力抚养,想把孩子过继给阿华。
当时,阿华已经44岁了,嫁人的机会很是渺茫。
她欣然接受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虽然她日子也不富裕,但她宁愿自己苦一点,也要当一回母亲。

有了孩子后,阿华一边带孩子,一边打零工,想着给孩子多挣点奶粉钱。
阿华一个人的时候,满屋子都是孤独的味道。
孩子来了后,阿华变得开朗了起来,经常有说有笑,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手术做了,孩子有了,阿华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好好抚养孩子长大。母子相伴,未来可期!

40年的“双性”人生,阿华饱受苦难,日子过得小心翼翼。
这些苦难,一半是来自疾病本身,一半是来自周围人的歧视和嘲笑。
好在,阿华坚强地挺了过来,在40年后,她扭转了人生,也遇见了幸福。

正常人是幸运的,“双性人”也不是他们的错,很多人对“双性人”缺乏了解,觉得他们是另类。
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病了而已。
给予那些弱势群体多一点理解和关爱,他们的内心就会被照亮一点,对人生就多一份希望。
给别人点亮的每一盏灯,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一定会照亮自己。

1、《江西女子双性40年生活 同时有男女性生殖器官》 海峡都市报

2、《双性四十年》【在人间 35期】 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