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华为PuraX的正式发售,又一次让国内手机市场炸开了锅。这款起售价高达7499元的旗舰手机,在线上开售仅10分钟便显示“缺货”。从销售热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款成功的产品——毕竟,能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抢空”的手机,通常意味着市场对其品牌、性能或创新力的高度认可。
然而,与以往华为旗舰机引发的全民热议不同,这一次社交平台上却充斥着大量冷嘲热讽的声音。有人调侃:饥饿营销老套路。也有人表示:10分钟才售罄,我以为是秒空呢。更有网友表示:华为那次新机不缺货的,都是套路。作为一款国产高端手机,华为PuraX的热销理应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但这种冷嘲热讽的现象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很多人对华为PuraX的定价仍然很不满
作为对比,当苹果iPhone 16系列在去年遭遇首销遇冷时,舆论场上多是“创新乏力”“价格虚高”的批评,而华为PuraX面临的却是更复杂的情绪。有网友算了一笔账:同样7000多元的预算,选择iPhone 16 Pro 能获得更成熟的iOS生态和A18芯片,而华为PuraX的麒麟9020A芯片在性能上和A18系列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种“高价低配”的认知,让部分参数消费者感到心理失衡。
更值得关注的是还是余承东此前的”人人买得起“的宣传方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7499显然不是人人买得起的手机。虽然有华为粉丝表示:余承东说的人人买得起的手机并不是华为PuraX,是有人刻意抹黑了余承东的言论。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成见的大山还是难以逾越。基于此,华为PuraX这款手机7499元的定价成为了很多人攻击这款手机的话柄。
二、余承东的营销“人设”遭遇反噬
如果说产品定价是争议的导火索,那么余承东近期的营销策略则成了舆论反弹的催化剂。在PuraX发布会上,这位以“大嘴”著称的CEO再次抛出“全新形态”的金句。这种高调宣示很快遭到反噬:所谓的全新形态就是16:10的阔折叠,这种落差让很多报以期待的用户很失望。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形容华为PuraX的”全新形态“再恰当不过了。
而这种营销与现实的落差,正在消耗华为多年来积累的品牌美誉度。在某平台的数码区的投票中,超过60%的参与者认为“余承东的夸张宣传让人不适”。当消费者发现“遥遥领先”的承诺无法兑现时,反弹情绪就会呈指数级放大——毕竟,愿意花7499元购买手机的群体,早已不是会被营销话术轻易打动的“小白用户”。
三、高端化不应以疏离普通用户为代价
面对舆论场的撕裂,华为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其市场策略。诚然,突破高端市场是国产手机品牌的必经之路,但这份雄心不能建立在忽视中端市场的基础上。根据Counterpoint的研究报告,我国手机市场6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占比不足15%,而3000-5000元价位段才是真正的销量支柱。当华为将资源过度倾斜于万元机型的研发时,其曾经叱咤风云的nova系列、畅享系列却逐渐失去竞争力,这种战略失衡正在将大批忠实用户推向OV、小米等竞争对手。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品牌形象的再定位。余承东需要明白,在手机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消费者期待的不仅是技术参数的突破,更是品牌与用户的情感共鸣。当网友们调侃:以前用荣耀觉得是青春记忆,现在看华为只觉得高不可攀时,这实际上为华为敲响了警钟:高端化不等于贵族化,真正的品牌忠诚度,建立在产品价值与用户期待的对等基础上。
四、写在最后
华为PuraX的这场开售10分钟缺货的争议,本质上是国产手机高端化进程中的阵痛。它既证明了华为在核心技术突破上的坚韧,也暴露出其在市场感知与用户沟通上的短板。对于这个承载着民族科技希望的品牌来说,或许该适时调整航向——在保持技术创新的同时,推出更多像当年荣耀V系列那样“价格厚道、性能炸裂”的诚意之作;在坚持高端路线的同时,不忘那些曾经陪伴华为走过至暗时刻的普通消费者。毕竟,真正的“国货之光”,不该只是陈列在奢侈品柜台里的象征符号,而应是亿万用户握在手中的温暖存在。
我买了,在用,爽!
宗教忽悠碰瓷还有个鬼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