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六味熟茶测评法》品鉴会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茶会,因为我们的目的不在于闲聊和聚会,而是想寻找、探索一种方法来快速品懂熟茶,至少能让参与的伙伴们增加一点品懂熟茶的信心。
它也不是一场常规意义的审评,因为组织者不是官方,参与者都是草根。更重要的是:我们略去了很多“规范”的繁琐环节(比如冲泡),删除了一些主观因子(比如形状和汤色),抓住品鉴熟茶的核心——滋味口感,想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快速找到一款熟茶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从而给出不一定客观的却是大多数茶友认同的评价。
普洱茶不好品懂,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了,要不然自媒体上也不会充斥那么多关于普洱茶品鉴的文章了,小编也未能免俗,写过数十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案。和生茶一样,熟茶也很难品懂。
那么通过组织茶会的形式能否达到品懂普洱茶的目的?有,但见效慢!
小编就参与过无数次大大小小不同规格和规模的茶会,茶会上基本是各说各话,很难有真知灼见让人即刻顿悟的话题,最终是喝了一肚子的水,听了一桌子的闲话,看了一场场不在一个频道的演出,脑子里却一片空白……从品懂普洱茶的目的上看,还不如在家独自泡茶细品来得实在。
通过茶叶审评的方法又能不能品懂?说实话,很难!
传统茶类的审评体系已经很完善,一套标准可以通用,各项因子对号入座,很快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这套体系在普洱茶身上不适用,普洱茶具有“多样性”和 “变化性”的特点,因为多样,就无法“标准化”;因为变化,就无法用某种“框架”来套。普洱茶的“多样性”和 “变化性”注定了任何一种模式的审评体系用在普洱茶上结果只会漏洞百出!
既然茶会和审评的方法都不能快速品懂普洱茶,是不是就意味着普洱茶只能靠每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自娱自乐呢?这很不科学!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茶友的口感也是相似的,只要是好东西,大家都会认同。
基于这一点,我们想把茶会和审评两相结合,各取其长,摒弃传统审评中对普洱茶作用不大的繁枝末节,增加一点茶会的灵活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确立一个统一的主题,去探寻一个大家认同的“标准”。
2019年7月7日晚,新茶媒【刀哥说茶】栏目和晓得书号联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下普洱茶的品鉴会,尝试用一种全新的审评方法《六味熟茶测评法》对普洱熟茶进行品鉴和测评。
可以说,7月7日的品鉴会,是我们的一个小小的尝试和探索,这个尝试的结果如何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
【主题】:《六味熟茶测评法》品鉴会
【内容】:利用《六味熟茶测评法》测评3款普洱熟茶,给每款茶打分
【参与茶友嘉宾】:新茶媒【刀哥说茶】栏目组、晓德书号团队、茶鲜森茶友、说茶网主编、独立自媒体策划人漠离、滇箐茶叶店主(主泡)、老茶人志恒
【组织】:新茶媒【刀哥说茶】栏目组和晓德书号团队联合组织
【积极意义】:对测评工作略去冲泡环节和其它因子,直奔主题的方法取得一致意见,测评工作进行得很高效、顺畅,对评分表部分项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
【争议话题】:
1、关于“堆味”一项的打分争议,有嘉宾认为用有无堆味来判定一款熟茶是否及格(60分)是否过于武断?大多数熟茶还是带有一点点堆味的,只是轻重问题。
2、关于熟茶的生津、回甘以及茶韵和体感不应忽略,毕竟这也是一些质量上乘的熟茶难得的加分项!
3、关于熟茶的干(躁感),很多昆明干仓存放的熟茶都多少带有一些躁感,其它标准项却很完美,这样的熟茶该怎样打分?
4、关于熟茶的“甜”与“甘”,有茶友认为,甘是一款好的熟茶重要的指标之一,不应忽略!
这次品鉴会,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参与嘉宾们的热情,有你们的支持、参与、各抒己见、争执甚至互怼,我们才能愉快地品茶,理智的打分,集思广益得到第一手真实的熟茶品鉴素材,才有底气和信心不断完善《六味熟茶测评法》,将打分进行到底!
以上便是这次品鉴会的小节,我所得到的,除了加深了对熟茶测评的理解,还有感悟、感动,当然还有感谢:
感谢无偿为本次活动提供茶店的有守茶事店主!感谢各位嘉宾的热情参与和积极互动,感谢义务为大家充当主泡的茶艺师,感谢幕后英雄新茶媒小伙伴,这次活动的图片、视频的拍摄和编辑,以及全程直播的掌控都是她独立完成!感谢观看直播和微信群互动的茶友们!
后续我们在不断完善《六味熟茶测评法》的基础上,会组织更多这样的品鉴会,同时我们已在着手探索一套普洱生茶和普洱老茶的测评法,希望下次品鉴会上,还有你们!
新茶媒【刀哥说茶】栏目定期组织普洱茶品鉴活动,欢迎报名参加!!!
( 本文原创 作者:刀哥 更多好文请关注刀哥说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