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间这1个说话习惯,直接暴露了你们的关系状态,准的可怕

张德芬空间 2025-01-18 12:16:36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和某人交流时,只要对方一开口,你就忍不住发怒、烦躁,想立刻马上结束对话。

又或者你是被“误解”的那一方,明明是善意的提醒,却被对方解读的别有用心,甚至用激烈的情绪攻击你。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讨厌接到母亲的电话。

只要我看到她的来电显示,我会感到心脏紧缩、呼吸急促,甚至四肢发凉。

哪怕她只是简单问上一句:

“你在干嘛?”

我都需要用尽全身力气,才能咽下那句几乎脱口而出的:

“关你什么事?”

随后也总是没说几句话,就会因为我“脾气太大”、“说话太冲”爆发激烈的争吵。

最后不欢而散。

直到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我才慢慢理解——

这样无法看见彼此的真实,只有激烈情绪交锋的沟通,是因为双方陷入了“防御式倾听”。

你们会在沟通中总是感觉被攻击,会重复体验到愤怒、受伤、恐惧,事实和真实的表达意图会被曲解甚至掩埋。

在这样的对话中,情绪像一头失控的困兽第一时间冲出来,抢先占据我们的头脑和身体。

而情绪背后的事实和对方真实的沟通,会被习惯性忽视。

该卸下这种“防御”,把自己从紧张而疲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和谐的沟通呢?

说者无意,听着“有心”

热播剧《半熟男女》中,韩苏和男友瞿一芃四年的感情,因为一碗螺蛳粉破裂。

头天晚上,韩苏帮男友熬夜做完一份重要的工作;

第二天下班,她满怀期待地询问男友成果如何。

男友吃着螺蛳粉,心不在焉地说:“估计没什么戏了。”

韩苏虽然失望,但还是耐住性子,温柔劝导对方:“还是要下点功夫。”

这样一句简单的叮嘱,却让男友大发雷霆:

“你什么意思啊?你是想说我升职太慢,加薪也太慢了?”

韩苏不想吵架,便转移了话题,说酸笋缸的盖子没盖好。

可男友却抓着这句话连珠炮似地发问:

“你现在嫌弃这个味道了是吧?”

“我第一次给你做螺蛳粉的时候,你说这是人间美味。”

“粉的味道一直没有变,会不会是你变了呢?”

韩苏忍无可忍:

“我看有问题的不是酸笋,是你。”

男友彻底爆发:

“绕了半天终于说出重点了是吧,问题是我,出身不好,我做不到像你韩超人一样强,一样努力,就该被鄙视;

你还小心翼翼地隐藏你的鄙视,这比直接鄙视我还要伤人。”

就这样,因为一碗螺蛳粉,两个人彻底分道扬镳。

为什么韩苏的无心之言,会被男友解读得面目全非?

因为他心里有说不出的苦:

出身农村,家境贫寒,身边的人总是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他。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不断努力,在北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年薪高达40万;

可这些并没有化解陪伴他多年的“自卑”与“压力”。

他时刻警惕着,生怕别人看不起他。

和韩苏在一起后,韩苏能力越来越强,工资越来越高,家里的开销总是韩苏付出的多。

韩苏越优秀,越好像是在提醒瞿一芃:

“我不够好”、“不够优秀”、“不够强大”。

瞿一芃将这种心态投射在韩苏身上,认为对方也看不上自己。

因此,韩苏那些再正常不过的话,就会被他误读为“话里有话”。

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他用攻击的方式回应韩苏,最终伤害了这段亲密关系。

这剧情看似荒诞,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却比比皆是。

如果对方的表达,无意中触碰到我们内心的隐痛,我们便会本能地反抗,用攻击回应对方。

就像我接到母亲的电话,她的声音会让我想起曾经“被误解”“被鄙视”“被否认”的难过经历;

因此会让我下意识反抗,拒绝她的声音;

就像你和朋友在外面聚会,伴侣突然打来电话问你在哪里?

你会想起独自在家带孩子时,承受的疲惫和委屈,以为伴侣想要剥夺你短暂的休憩;

因此忍不住愤懑地回复:“难道我连和朋友单独相处的自由都没有了吗?”

因为内心有“刺”,所以防御。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自己内在的晦暗被对方看见。

防御式倾听,

源自我们内心的恐惧

形式一:过度解读。

就像上文提到的韩苏和瞿一芃,当两个人日常交流时,一方只是稍稍表达,另一方就往最糟糕的方向去想。

例如伴侣说“今天这顿饭盐好像放多了点”;

陷入防御式倾听的人会理解为“你是不是嫌弃我厨艺差,觉得我连顿饭都做不好”。

然后掉入委屈或生气的情绪旋涡,开启反驳模式。

关系里的不安全感,会让一个人变得患得患失,对伴侣的情绪反馈特别在意,导致TA只关注到负面的反馈。

形式二:预设立场。

小陈与婆婆一直有隔阂。

婆婆节俭,总是用洗菜的水拖地,导致屋子里都是怪味; 从小区里捡废品卖,楼道里都是她的“垃圾”; 她在的时候,小陈点个外卖都要偷偷摸摸,生怕被婆婆责怪。

这天,好不容易把婆婆送回老家,小陈痛快地消费了一场,买了很多衣服。

丈夫笑着调侃,这回是解放了。

小陈积攒的怒气因为这一句话彻底爆发:

“我就知道你和你妈是一伙的,嫌弃我花钱了是吗?”

从一开始,小陈就对丈夫在婆媳关系里的“沉默”感到不满,只是丈夫的这句话触动了她的“回击”。

这种现象也是婚姻里大部分焦虑感的来源:预设立场。

当我们对另一半感到不满的时候,其实都不是在与真实的彼此交流,而是在和自己想象出来的形象说话。

如果这个形象是充满敌意的,自然就会对他的话进行选择性倾听。

形式三:沉默抗拒。

小圆是家庭主妇,生完孩子后的5年,一直是丈夫在赚钱养家。

有天晚上,丈夫回到家,一进门就说道:

“唉,现在赚钱真是越来越难了,咱们还是要省着点花。”

小圆听到丈夫抱怨工作太累,瞬间代入了很多情绪:

“他是不是嫌弃我不赚钱,想说我整天在家带孩子很容易?”

她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而是把自己关进房间,一句话也不说,委屈得直掉眼泪。

自从这次后,她拒绝和丈夫谈论任何金钱上的话题,常常唉声叹气,关系也日渐紧张。

为什么小圆不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童年她经常目睹父母争吵,导致内心对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充满恐惧。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伴侣的任何意见时,都如同惊弓之鸟,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只能抢先筑起沉默的防御高墙。

以上3种防御式倾听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我们内在有一个“假想敌”,这个敌人的背后,是一个受伤的孩子。

他害怕被人看不起,害怕被人欺负,害怕被人否定,所以他会先筑起高墙,抵御外界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危险。

其实,外在的一切境遇,都是我们内在创伤的投射。

如果我们向内觉察会发现,当我们陷入这样的沟通状态时,我们的恐惧、焦虑、愤怒,会在这场对话中会显露无疑。

“别人眼中的你构不成万分之一的你,而你眼中的别人却是一览无余的你自己。”

所有的防御背后,都指向了心灵深处跟自己更深的链接。

如何从假想的防御里挣脱?

防御,是为了保护自己。

面对原本“不存在的威胁”,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真实与假想的区别。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可以记住这样四个关键词:

停下来、说感受、做识别、去接纳。

首先是:停下来。

当伴侣在一句话后,你突然感到情绪涌上心头,想要发脾气的时候,提醒自己:

先停下来。

给自己几秒钟的时间,深呼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我现在会觉得愤怒?”

“是因为TA说了什么让我觉得被冒犯呢?”

“是因为TA表达了对我的嫌弃吗?是因为TA否定了我的价值吗?”

“我的这些看法是真的吗?TA真的这样想的吗?”

通过这种自我提问,你能在情绪上稍微脱离当前的冲动,给自己一点时间去分析发生了什么,避免陷入误解和过度反应。

其次是:说感受。

当我们完成了对情绪的觉察,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有时候,我们独自在内心自省,未必能察觉问题的本质。

这个时候,不妨大胆地问一问你的伴侣。

但要注意,说的时候,强调自己的“感觉”,而非对对方的“判决”。

比如,你可以说:

“我刚才觉得有一点点受伤,你那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在说我做得不好呢?”

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指责对方,你能让对方明白你的内心状态,也给他一个澄清的机会。

这样不仅能避免误解,也能加深彼此的理解。

紧接着:做识别。

如果对方并没有要伤害我们的意思,我们需要去识别,自己的“应激”源自哪里?

是什么样的恐惧、或内在的冲突,阻碍了我们理解对方真实的意图?

“是因为过去的创伤经验吗?”

“是因为对自己不够有信心吗?”

“是因为原本就认为自己不够好吗?”

把这些黑暗的想法拿到阳光里晒一晒。

最后:去接纳。

接纳我们内在的阴暗面。

我们的防御来自于内心的不接纳,觉得自己不该有愤怒、不该有脆弱、甚至不该有不安。

但这些情绪其实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够好。

当你感到自己被指责时告诉自己:

“我也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弱点,我可以接纳它们,和它们共存。”

“我知道我有这些不太完美的小心思,这并不代表我就是不够好。”

通过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能减少过度的防御,也能更加宽容地对待伴侣。

这不仅能帮你减少无谓的争执,还能让你在亲密关系中保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当我们不再用防御的姿态去应对每一次的冲突,而是用理解和接纳去回应时,关系便能在真实与温暖中逐渐深化。

或许,这并不容易,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成长的力量,找到了彼此间最坚实的依靠。

*本文由珂文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宁语

副主编|花花

总编|康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