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软饭硬吃”?发布豁免清单后,美国对我国喊话,要求开启谈判

咱说点域的事 2025-04-17 02:27:35

特朗普的贸易战打到第10天,美国有点扛不住了。

美债被甩卖,美元跌得心慌,美股也跟坐过山车似的,全球投资者都捏把汗,特朗普本想靠关税压中国一把,结果自己先乱了阵脚。

4月12日,美国海关甩出22页豁免清单,净是中国的芯片、手机、服务器这些命根子货,咋看都像是顶不住了,要给中国商品开了绿灯。

但转头又喊着要和中国谈,嘴上还硬,说什么“施压对话两不误”,这不就是想“软饭硬吃”吗?

接下来的这场交锋,又要怎么往下走?中国又是如何回应的?

文案:凤梨 编辑:凤梨

美国的天空阴云密布,华尔街的交易大厅里,屏幕上的数字像瀑布一样往下坠。

4月初,特朗普的关税大旗挥得正欢,扬言要让中国“付出代价”,可没过几天,市场就给了他一记重拳。

美债收益率像脱缰的野马,飙到让人冒冷汗的高度;美元指数一头栽破100,跌得连美联储的官员都皱紧了眉头。

全球投资者开始抛售美国资产,股市一天比一天惨,纳斯达克的科技股尤其像被抽了筋,连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都直喊吃不消。

更糟的是,美国自己的后院起了火,工厂老板们开始抱怨,生产线上的零件不够用了,尤其是那些从中国进口的芯片、存储器和通信设备。

缺了这些,手机组装线得停,服务器工厂得歇菜,连军工企业的订单都开始打滑。

特朗普当初拍着胸脯说,关税能逼中国低头,还能让美国制造业“王者归来”。

可现实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压根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别说第六代战机这种听起来很唬人的项目,就连F-35的组装线,都因为缺零件而停摆。

白宫的会议室里,估计也是一片兵荒马乱,经济顾问们翻着报表,满脸愁容。

过去十天,特朗普的关税牌打得太猛,盟友不买账,国内企业叫苦,国际舆论更是把美国数落得体无完肤。

前总统、前财长,一个个跳出来指责政策太离谱,偏偏这时候,美国海关还出了个大乌龙——4月11日,系统崩了,关税压根没征成。

第二天好不容易修好,官员们却又接到了新指令:赶紧出一份豁免清单,把那些“不能缺”的商品保下来。

这份清单一出,全球都看愣了。

4月12日,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把22页的文档往网上一挂,里面列的全是高科技产品:计算机、服务器、智能手机、打印机、半导体设备等等,清一色都是中国出口美国的大头货。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5000多亿美元,机电产品占了快一半。

这份清单,等于给中国商品开了个大大的后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这是顶不住了。

没了中国的零部件,美国的科技巨头得喝西北风,军工企业也得抓瞎。

清单背后,藏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门。

过去几十年,全球供应链早就拧成了一股绳,中国是绳子上最粗的那一段。

从稀土到芯片,从显示屏到通信模块,美国企业想绕开中国,压根没戏。

特朗普刚上台时,信誓旦旦要“去中国化”,可现实狠狠扇了他一巴掌。

苹果的手机要是没了中国工厂,成本得翻倍;波音的飞机要是少了中国的钛合金,飞都飞不起来;军工那边更别提,稀土短缺直接让导弹项目卡壳。

关税这把刀,砍下去才发现,伤的是自己。

到了4月13日,特朗普的团队终于憋不住了。

特别任务特使格雷内尔站出来放话,说总统觉得跟中国谈一谈挺重要,能找出路。

这话听着挺体面,可谁都听得出里面的无奈,十天前白宫还嚷着要让中国“吃苦头”,现在却得低头找台阶。

格雷内尔还特意补了一句,说特朗普这是在“施压和对话”两手抓。

这话怎么听怎么像给自己找面子,明明是美国经济被自己折腾得够呛,再不谈,怕是要更难看。

反观中国,立场一直没变,从贸易战开打那天起,北京就撂下话:想谈可以,先把诚意摆桌上。

什么叫诚意?起码得把那些莫名其妙的制裁撤了,别老想着拿关税数字讨价还价。

中国的底气,来自手里的牌——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覆盖高科技到基础材料的全产业链。

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的机电产品、车辆零部件、光伏设备,哪样不是美国市场的刚需?特朗普想掐供应链,结果发现掐的是自己的脖子。

全球的目光,现在都聚焦在这场博弈上,欧洲的工厂在观望,日本的投资者在犹豫,连新兴市场的货币都在抖。

美国的豁免清单,像一颗石子丢进湖里,荡起的涟漪远不止中美之间。

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开始重新算账,供应链的断裂成本到底有多高?答案显而易见——高到美国付不起。

特朗普的团队或许还在咬牙硬撑,但市场不等人,现实也不等人。

这场交锋的下一步,取决于谈判桌上的筹码。

美国想要喘口气,就得拿出点实际行动,比如松绑那些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

中国的态度很清楚:不玩虚的,来真的才行。

贸易战的硝烟还没散尽,但风向已经变了。

信息来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