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一生戎马倥偬,成就伟业。他有过十个孩子,其中二儿子毛岸青最为他所疼爱。然而,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时,毛岸青却没有前去送葬。关于此事,后人议论纷纷,直到多年后,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直言:“父亲有苦衷。”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充满痛苦与深情的往事。
毛岸青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幼年时便被敌人残酷折磨,甚至当街遭受虐待和暴打,导致脑部受到严重创伤,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1947年,毛岸青在母亲贺子珍的护送下,与妹妹李敏回到国内。他与父亲毛主席久别重逢,这既是一场温暖的团聚,也是充满悲伤的对话。毛主席看到儿子满身伤痕,不禁感叹:“我愧对这个孩子,让他受了太多苦。”
自此之后,毛主席对毛岸青倍加关怀,尽力弥补他所失去的幸福。毛岸青也不负所托,展现出过人的勤奋和毅力,尤其是在语言学习方面表现突出。他精通俄语,并为国家翻译了不少重要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毛岸青的人生又一次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撼动。
1950年11月,毛岸青的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这个噩耗对毛岸青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二人自小相依为命,感情深厚。失去毛岸英后,毛岸青当场昏倒,旧疾复发,从此病情加重。毛主席在得知消息后也是沉痛万分,他握着电报,久久不语,最终深深叹息:“他是我的儿子,不去谁去呢?”尽管心如刀割,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他,深知家国责任重于天。
毛岸青的病情从那时起一再恶化,身体虚弱,精神也逐渐出现问题。毛主席为了儿子的健康,多方寻医,甚至安排他远赴苏联接受治疗。然而,尽管治疗持续多年,毛岸青的状况依旧不容乐观。回国后,他曾辗转青岛和大连休养,病情始终时好时坏。在大连疗养期间,他结识了邵华——毛岸英遗孀刘思齐的妹妹。这段爱情成为了毛岸青人生中的一束光,两人于1959年结为伉俪。婚后的生活平静而温馨,但毛岸青的身体仍未能完全恢复。
毛主席对这个儿子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期望。他不仅常常写信问候,还叮嘱毛岸青不要忘记祭扫母亲杨开慧的墓,传承家风。毛岸青也始终记得父亲的教诲,时常回乡探望亲人。然而,岁月的磨砺和身体的伤病,让毛岸青的生活始终承载着沉重的负担。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长逝。这一天,毛岸青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也未能出现在送葬的队伍中。这个决定虽然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但仍令他内心愧疚。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亲属,毛岸青深知自己的行动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关注,因此选择忍下悲痛,以免影响葬礼的庄重和组织安排。
多年后,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谈起此事时,解开了父亲隐忍的心结。他说:“父亲很想念爷爷,但他的身体和心情都承受不起那样的场合。他常常在梦里与爷爷‘说话’,也梦见大伯,喊着他们的名字。”这一番话道出了毛岸青作为儿子的深情,也展现了他在巨大悲痛面前的无奈。
毛岸青在晚年依旧饱受病痛折磨,但他始终将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他虽未能亲自前往毛主席纪念堂致祭,但他的儿子毛新宇接过了这个使命。毛新宇定期前往纪念堂缅怀祖父,以实际行动践行家风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