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作者:水木长龙
宇宙浩瀚无边,空旷悠远,无法窥探到它的边际,更难以了解到它的真貌。纵然自从人类出现于地球起,就开始探索宇宙,仍然无法保证,在地球随着太阳系的湮灭而湮灭时人类能够弄清楚宇宙的诞生起源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更难奢望在地球的有生之年窥探到宇宙的真正面貌。这多像「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们不正是在宇宙这座烟雾缭绕的大山中摸索着寻找出山之路吗?
难道我们真的无法走出宇宙这座“大山”吗?是“山”太大了,还是我们寻找“出山”之路的方向一直都是错的呢?
刘慈欣「三体」世界的人类比地球人类的科技发达很多,面壁计划的展开正是为了预防三体世界对地球的威胁。人类担心畏惧三体世界60多年,殊不知,在黑暗森林里还存在有比三体世界更高级发达的超级文明——歌者文明,最终,黑暗森林法则终被启动到三体世界和太阳系,降级二维化的打击宣誓着“黑暗森林法则”的冷酷无情——三体世界被二维化,太阳系被二维化。
歌者文明小小的一张二向箔,便可以将三维空间直接变为二维结构,这该是怎样的超级文明?或许,歌者文明是三体世界和地球人类都无法理解的一种文明,他们的科技知识或与地球的科技截然不同,也或许与地球的科技背道而驰。
16世纪时曾有伟大的预言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地球的科技文明如同“盲人摸象”,局部的“摸索经验”注定只适用于局部的范围,一旦范围扩大,人类的经验积累就会显得匮乏,直至变得不再适用。然后,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随着时间的推演,人类科学的进步,我们知道太阳只不过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已,它不是银河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
对于歌者文明而言,也许地球的科技文明真的如同“盲人摸象”而已,如同在浓雾缭绕的深山中正在寻找出路的童子。当歌者文明看着太阳系被二维化后,会不会感叹一句:唉,可怜的地球人类,宇宙知识就在你们眼前,你们却非要舍近求远,视而不见,这种智商,不降级你们还能降级谁?
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了解一种能给视觉带来“悠远无尽”之感的德罗斯特效应的画面。德罗斯特效应(Droste effect),指的是无尽循环的一种递归形式,这种递归形式似乎“大无极,小不尽”,整体包含着局部的信息,局部也蕴藏着整体的信息,似乎近在眼前,却又仿佛遥无尽头。比如一张图片,图片的局部与图片的整体相同,然后图片局部的局部又与整体相同,如此无限循环下去,从而给人视觉上的“遥远不尽”,却又给人思维上的“大小若同”。何为始?何为止?何为大?何为小?以视觉效应感之我们觉得近处为大(德罗斯特效应开始的第一张整体图片),以逻辑思维思考,难道就没有可能最近的整体图与最远的循环图实则是循环相连的同一张图吗——即开始就是结束,终止就是开始?
然后,我们可以思索一下整个宇宙,是否也是德罗斯特效应的呈现?我们这个宇宙只是循环中的某一个循环环节的全息图——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存在着无穷多个其它类似的宇宙,一层套一层;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内同样存在着无穷多个类似的宇宙,一层套一层。
如果这样的推测正确,那么我们探索宇宙的本貌以及整个宇宙的知识也就不会再“难于上青天,永无止境了”。因为宇宙的整体面貌就在我们眼前,在我们身边,甚至就在我们的细胞基因里。我们知道基因拥有该基因生命体的全部遗传信息,通过基因技术完全可以塑造出与原先生命体完全一样的生命体,这就是生命体形成的基本解码,也正是德罗斯特效应检验的最基本体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能力被挡在了夸克的门槛外,夸克的内部结构怎样,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破解。同样的,基因的德罗斯特效应里的内部循环又会是什么呢?难道就不可能蕴藏有整个宇宙的信息吗?也许,它里面也隐藏着整个宇宙的信息呢。
释学有言「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宇宙」。这不正是对德罗斯特效宇宙结构的诠释吗?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曾对自己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知识早已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我们学习只是为了记起已经被我们遗忘的知识而已」。这不同样是对德罗斯特效宇宙结构的诠释吗?
如果宇宙是德罗斯特效循环中的某一个环节,那么我们探索宇宙就有门路了,走出宇宙这座迷雾山也就指日可待了,因为我们只要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结构,就可以得知整个宇宙的基本结构,了解整个宇宙的本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