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装甲技术:1939年“十字军战士”重铠防护型坦克

老哥零食屋 2025-02-17 14:22:29

“十字军”巡洋坦克拥有悠久历史,其发展历程清晰且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描述其从诞生至发展的各个阶段,保持了该坦克的中心思想不变。

1939年,新型巡航坦克的研发紧随“盟约者”巡航坦克之后启动,旨在超越以往同类坦克。基于此目标,“十字军”巡航坦克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

【“十字军”的创造历史】

纳菲尔德机械化与航空公司负责人,观“盟约者”坦克试验结果后,提出开发新坦克构想:性能更佳,成本略增以确保装备,并解决其结构缺陷,使其能作为完整战斗坦克使用。

设计师们改进基本设计,基于“盟约者”坦克,延长车身并加装机枪塔。外观相似,内部差异后述。初为自主项目风险大,幸“盟约者”测试不佳,军方批准“十字军”研发。

然而,“十字军”首次完整测试近乎失败,因操控系统问题:驾驶员欲右转,坦克却左转。经调试,转向问题解决,但操控性仍不足,尤其在军方要求的50公里每小时速度下,成致命缺陷。

新坦克虽未及时支援法国(时英法军已撤出敦刻尔克),但仍被接纳服役。它不仅用于训练,还参战北非、西欧及东南亚。北非战役后,因多因未再参与大规模战斗。

【结构描述】

“十字军”坦克继承自巡航坦克设计,但有所改进。下面分析其具体构造。

【车体和炮塔】

“十字军”坦克车体基于“盟约者”打造,车长增15厘米以容纳必要装备。然而,内部空间仍显紧凑。设计师改进装甲,使其参数提升至新标准。

车体前部上侧为34毫米,下侧为22毫米。

车体侧面上部厚度为20毫米,下部厚度为18毫米。

车体后部上方厚度为16毫米,下方厚度为17毫米。

车体底部厚度为16毫米。

车体顶部厚度为14毫米。

炮塔前部厚度为32毫米。

炮塔指挥塔与炮口罩的厚度为11至12毫米。

炮塔侧面厚度为23毫米。

炮塔后部厚度为19毫米。

坦克车体采用软钢空间框架,铆钉固定中等硬度均质钢板,装甲较“盟约者”显著提升,重量增加不显著。虽非厚重装甲,但能抵御德20、37毫米炮。德Pz.Kpfw.III坦克50毫米炮成新威胁。

坦克沿用“盟约者”炮塔设计,由Nuffield公司制造,装甲加强。炮塔配置依型号而异,部分装指挥塔或榴弹炮。辅助武器初装车体前装甲板及主炮安装座,主炮后换为57毫米QF 6磅炮,机枪多次变更。

最初,坦克装有两挺7.7毫米BESA机枪,一在车体前装甲板,一与炮塔配对安装。改进版中,取消了驾驶员侧机枪,因其干扰驾驶与反击,无法兼顾。

【发动机、传动系统和行走部分】

“十字军”坦克搭载27升Nuffield V12 Mk.II汽油机,最大功率340马力,公路时速43公里,越野24公里。油耗高,636升油公路续航227公里,越野105公里,但较Meadows发动机更可靠易保。

该发动机搭配Nuffield公司传动系统,含五速变速箱(4+1),可靠性高,因恒定啮合避免过热及同步失效。Wilson行星式侧传动装“十字军”,弃转向柱,新手不适但摩擦杆控制更适配坦克重量。

“十字军”坦克行走部分采用克里斯蒂悬挂,含五支重轮、一惰轮及一后驱轮,较Covenanter多一支重轮,减轻悬挂负担,行驶更稳,但影响性能。驾驶员称操控性差,服役期间未解决,且存其他问题。

【作战应用】

“十字军”坦克首战于北非“战斗之斧”行动,旨在解救托布鲁克。英军惊讶于德Pz.III坦克的50毫米炮,及自身40毫米炮无力对抗。坦克装甲缺陷致弹药易爆,敌方炮弹一旦入舱,坦克即失效。

突尼斯战役中,坦克因空气滤清器易堵、履带过窄常陷沙地,不适沙漠作战。尽管“十字军”坦克装甲武器尚可,仍获评价不高。它们初为临时方案,军方未寄予厚望。

因北非战斗表现不佳,坦克原计划转训练部队。但急需新坦克替代“盟约者”和“十字军”,且新坦克未到,故继续使用。1940-1943年产的5000余辆“十字军”未参大战,多用于局部战斗或训练。

【结论】

“十字军”坦克未能在军中发挥关键作用,仅用作训练器材。其操控沉重、驾驶控制不合理及行走部分不完善均为问题。很快被更先进装备取代,1945年前所有服役坦克均被拆解。

0 阅读:20

老哥零食屋

简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