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三三制”战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成熟运用,朝鲜战场更是一战成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而志愿军在和美军进行战斗时,便使用“三三制”战术,让装备精良的美军吃尽了苦头。
其实,“三三制”就是我军的一种班组突击战术,战术核心就是将1个班或单位,分成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由3人构成,呈三角状分别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
同时,“三三制”战术的最大优势,就是用有限的兵力,消灭掉可观的数量级敌军,提高部队的作战灵活度和效率。
当然,任何军事战术都不是无敌的,而被称为我军王牌战术的“三三制”战术,同样是有着弱点和局限性。
简单来说,“三三制”战术,就是在空间上拉长了攻击纵队,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增加了攻击频率和攻击时长,逐渐消耗掉敌军的有生力量。
所以,它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避免在进行火力侦察和短兵互射阶段的的伤亡,便会增加攻击的纵深和宽度,从而极大分散了兵力。
那么,一旦有战斗小组打开缺口后,很难有多余的兵力及时跟进。即便是给攻击尖刀部队提供了手榴弹和一系列自动武器,但是数量级别完全不够,无法做到持续的缺口突破。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便喜欢和我军打阵地战,可以在拥有基本士气的军队上,和我军展开持续战斗,达到以伤换伤的战术目的。
所以,解放军在攻打黄维兵团时,位于战斗核心区大王庄附近的国民党军队,便采用自动武器加刺刀的反突击战术。
当时,我军在使用三三制战术,成功打开缺口后,便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旗鼓相当的对决,但是代价双方伤亡都很大。
所以说,虽然“三三制”战术的确提高了我军的攻击效率和作战灵活性。但是,就是因为灵活性,导致时间和空间上都分散了兵力,进而导致无法集中攻击强度。
那么,接下来就是其进攻能力较差,即便是依靠突出部队打开缺口,突破敌军的薄弱防御环节后,由于兵力上的配备限制,后续进攻会出现明显的后劲不足现象。
然后,“三三制”战术的运用,对于士官老兵的需求量极大,基层要是有够多的身经百战的老兵,才能做到每三个人配备一个有能力带队的老兵或者士官,即便在和上级指挥机构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根据战场态势进行攻防转换战斗。
在朝鲜战场,刚开始吃尽苦头的美军,后期也逐渐摸清了三三制战术,包括穿插分割的特点,并找到了应对方法,就是利用美军的重武器装备,包括装甲支援、后方的陆、空火力,对我军形成合围夹击。
其实,三三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伤亡,而要降低伤亡,那就必须要避免兵力过于集中使用,兵力分布自然就分散了。
正如我前面所讲,攻坚战斗强调的就是,撕开敌军缺口后迅速将部队送到缺口。如果部队过于分散,也没有过高的机动能力,自然就失去了最佳缺口进攻时机。
一旦敌军反应过来,而且布置的防御阵地还有纵深,就能很快调集部队来堵住被我军“三三制”突破的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三三制”战术,那就无异于“添油战术”,实为兵家大忌。
同时,一旦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班组老兵的牺牲速度,也是远高于新兵的成长速度,那么“三三制”战术也就会丧失实施战斗的基础。
实际上,“三三制”战术就是一个很基础的步兵战术,是基于早期我军的轻武器科技水平发展而来,其实施的空间和时间,也都是需要具备适应条件的。
总结一下,就是“三三制”战术的弱点在于,导致兵力过于分散,火力输出强度不足,对地形较依赖,以及后勤支援挑战等问题。
不懂别乱说
作者对三三制的理解可能是班级散兵式。其实任何一级都可使用三三阵的,而且三个攻击点与三个防守点的布置转换不是那么简单的。101是把一群农民带成战无不胜队伍的战神,他的战术容易实施,配上算无遗策的布局,就所向无敌。
不懂装懂,三三制有正三角、反三角、变三角等多种运用方法,何况我军也从来没有在任何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战术。
一看就是断章取义,只讲三三制。其目的就在于说三三制不好。那么我跟你普及一下林的六大战术的全意。六大战术原则,总结起来可以用25个字概括: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三三制是进攻 先头部队,缺口一旦打开,后续部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入。德国的闪电战也是这样,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续步兵跟进。
没有火力覆盖,没有打掉敌方火力点,人多有用吗?战术是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我军火力始终处于劣势。三三制是用于抵消对方火力优势的。
你丫的当过兵吗。训练过战术吗?我看你丫的确实是出来找骂的。
“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四组一队”、“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战神林彪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适应当时技术条件的克敌制胜的战术原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本来应该由师、团一级,至多不超过军一级的军事主官概括总结出来,却有劳他这位总司令来完成这些“形而下”的具体方法。在他沉默寡言、惜言如金的背后,对这些战术原则的贯彻却长了一张“婆婆嘴”。四野部队中的同质化、均质化现象相当突出。其实,六大战术原则中,只有“三三制”是纯战术的,其他则偏于战役,当然是在战术基础上的战役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林彪还是中国现代战争意义上的“大数据”鼻祖:攻击锦州能把兵力配置精细化到营一级;在胡家窝棚的仓促遭遇战斗中,仅仅根据战斗缴获中:被俘人员官兵的比例(官>兵)、长短枪的比例(短>长)即推断出此地为敌人的高级指挥机关。这些功力恰与40年后,以色列的军事理论家、军事史学家马丁·范克里韦尔德在《战争指挥》里的某些理念不谋而合。 正因为这种实力和战功,即使受他“叛逃”事件的影响,在历次裁军中,四野部队得到保留的最多,重点建设的部队最多。39军路过。
不懂装懂
事后诸葛马后炮,说的就是小编你这样的人!立足于现有装备选择适合自己的战术!其他都是你自己臆想扯淡!
一个根本就不知道打仗的小编。也敢来这里指手画脚。
作者不会愚蠢的认为解放军当年会死套三三制战术吧!三三制是冲锋战术,他会根据战场形态会变更其他战术队形的!
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打法,三猛,四快一慢,四人一队。你才说三三制,有意思么?
胡扯淡,巷战是四组一队,又不是三三制,不懂装懂丢人现眼
非一般般外行了
有道理
真是不懂,胡说八道
都说了是轻步兵战术的巅峰,反过来说就是在空地一体战的重步兵战时没法发挥出火力优势。
预备队听说过没?这就是这种战术的补充!
胡说八道
看看美军步兵教程,班战斗队形有多少种?就知道工业化是系统工程,不是一句什么“绝对快相对准”能解决的
[得瑟]没听说过“穷则三三战术,达则给老子炸”吗?你口袋里就十块钱还非要跟人玩儿地产?然后指出摆地摊的种种缺点?
呵呵,穷则穿插包抄,富则给老子轰。。。。。。[抠鼻][抠鼻][抠鼻]解放军当年不是穷吗?缺少重火力,现在火力投送能力和兵力投送能力全球数一数二的,再配合三三制的步兵配合,那才叫一个爽[点赞][点赞][点赞]
你知道什么叫"三三制″吗?你这仅仅是避免伤亡一盘散沙的混战。
作者连民兵也不是。因为没有民兵训练合格证。[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稍有训练过,也不质疑三三制一整套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