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获「三院院士」,他曾跨专业申请博士后屡遭拒绝

依白评教育 2023-11-14 12:08:01

是什么样的顶尖科学家,被业界调侃为“一流成果做专利、二流成果发Nature、三流成果发顶级期刊”?

他是拥有MIT最高头衔“学院教授”的十二位教授之一;

43岁已经集齐美国国家医学院、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头衔,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三院院士;

总引用次数超过了 40 万,H-Index 高达 316;

被誉为“全球组织工程领域的第一人”;

他所领导的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

走在学术大牛的前路上,他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巨擘——罗伯特 · 兰格(Robert Langer)。

2015 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授予 Robert Langer 100 万英镑的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以表彰其在 “化学和医学的交界处” 的开创性创新以及对人类和领导力的贡献。(来源:American Academy of Achievement)

跨专业申请博士后屡屡被拒

到研究成果轰动学界

1974 年,Langer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毕业。

这一年,美国正在遭遇石油危机,急需提高石油开采和提炼效率,作为化学工程师,Langer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然而他却做出了非常大胆的抉择,一口气拒绝了20几家石油公司抛来的橄榄枝,打算跨专业进入医疗领域。

作为化学工程毕业的工科生,兰格的博士后申请必然不会顺利。他给40多家医学院写了求职信,等到的结果是石沉大海。不死心的他又尝试把目光投向医院,但仍一无所获。这时事情发生了转机,经过朋友的引荐,Langer进入了Folkman的实验室。

在这里他将化学工程的经验和知识与医学研究完美融合。他提出用高分子化合物来进行药物的递送和释放,能够进入肿瘤病灶抑制其血管的生长。要实现这一设想,该化合物具备满足两个条件——能找到肿瘤、药物运输和缓慢释放,文章发表在了 Nature上。

图片来源:Nature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药物释放控制的微处理器,结合了化学、药学和电脑工程。他提出的这个惊人的假说,在今天看来是奇思妙想,但在当时看来却更像天方夜谭。

他的成果遭受学术界严重质疑,即便他已经重复了上百次。他向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写的所有申请都被拒绝,连带着申请教职都受到影响。尽管完成博士后的他只能无奈接受一份来自MIT科学项目的临时工作,Langer也从未放弃医学研究的事业。

屡屡碰壁的Langer只能选择最后一条路,和朋友创业,成立了一家做药物递送的科技公司。直到1988年,学术界承认了Langer的成果,他的身份也从MIT的临时工变成了终身教授。

来源:American Academy of Achievement

他累计获得了220多个主要奖项、还发表了1500多篇论文、拥有超过1400项专利,参与了4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创立。他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研究人员之一,是生物技术创新领域神话般的存在。

如今据外媒报道,Langer 及其研究团队创造的技术已经影响了多达20亿人的生活,但他带来的影响不止于此,正如一位同事谈到 Robert Langer 的学生时所说,“他们离开时都会认为,万物皆有可能”,培养了大家这种科研圈可遇不可求的信念感。

中国式“居里夫人”

罕见的三院女院士

28岁读完博士、30岁被聘上副教授并担任上海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34岁就成为教授和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博导之一,45岁担任211重点大学的副校长。2021年,她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68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吴明红,科学启蒙来自于课本上那些大科学家,她曾在采访中回忆说:“从小就听一堆科学家的故事,牛顿、爱因斯坦,以及她最崇拜的居里夫人。

本科三年级时,吴明红便参加了一般要到研究生阶段才能参与的射线应用研究所工作。此后,她被保送留校读研,又到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吴明红院士

1994年,26岁的吴明红成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访问学者,来到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吴明红主动承担了课题中最艰苦也是最重要的敏感性水凝胶的合成实验及结果分析,这种合成实验一做就是好几十个小时。

凭着一股干劲,不到三个月吴明红就摸索出了水凝胶敏感性的各项实验参数和条件,项目提前完成并成功申请了日本专利。

当时科研背景、科研条件、科研经费,所有这一切都是日方提供,所以日方讲得很讲清楚,她个人可以署名,但国内单位“上海科大”不得署名。于是,吴明红拒绝了日方邀请,果断回国。

2004年,她带领团队“跨界”搞科研,利用电子束高能辐照降解,将难以降解的、持久性的污染物的稳定化学结构打断,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012年,她以“核技术环保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并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她又带领团队在石墨烯这个“诺奖级”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通过离子控制石墨烯氧化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曾被逮捕的科学家

当选三院院士

2023年5月2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了最新当选院士名单,陈刚获选,成为了美国三院院士,得到了这个国家的最高认可。

陈刚,1964年出生于湖北南漳,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院士, 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首位华人系主任)。研究涉及热传递、纳米技术和能源领域。

陈刚教授

他从华中工学院(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走出,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时任校长田长霖教授。他率领的研究团队首次打破“黑体辐射定律”,被科学界认为“证实了百年来世界科学家所预言但无法证实的理论”。

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的纳米技术专家陈刚教授,曾一度被卷入美国的“中国行动计划”,遭到过逮捕和调查。

根据美国国安局调查员在2021年1月13日提交的刑事起诉书显示,陈刚面临了三项刑事诉讼罪名,分别为 “电汇欺诈”(wire fraud),即未向美国能源部披露从中国的多个机构获得的合同、任命和奖项;“未能提交外国银行和金融帐户报告” 和 “向美国政府机构做出虚假陈述”。

陈刚的被捕曾激发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弹,包括MIT员工在内的一千多名研究者曾在公开信或请愿书中签名。逐条驳斥了对陈刚指控中出现的事实错误和误导言论,在信的最后他表示“为陈刚辩护,就是为我们所珍视的科学事业辩护。我们都是陈刚。”

据陈刚自述:“2021年1月14日早上6时30分左右,众多联邦特工冲进我家,把我的妻女从睡梦中惊醒,给我戴上手铐,将我投入监狱”。2022年1月20日,因“无法证明对我的指控”,该指控被撤诉。“我和家人经历了人间地狱,长达371天。”

一年后的2022年1月,美国司法部 (DOJ) 终于撤销了对陈刚所有指控。陈刚教授中断科研工作一年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次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可谓是对陈刚教授的一个慰藉。

陈刚校友在7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致辞曾提到:

“我当时最喜欢的是数学,但是后来知道自己也考不上数学系的研究生,到了大四才下定决心做传热研究。从研究生到教授,越学越研究,发现传热很有意思,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有很多奥秘。我现在的研究横跨了能源、材料、纳米、物理和环境,我喜欢的数学也是我经常用到的基本工具。

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因为也有很多年轻人在寻找自己的梦想。人生是一个过程,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是在探索之中发现自己的梦想,提升自己的梦想。”

“三院院士”,站在学术圈金字塔顶端的学者,他们用自身奋进不屈的经历,书写着依旧蓬勃的人生,值得我们借鉴

6 阅读:296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