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双休效果初显:自律者开挂,放纵者沉沦

璟中聊课程 2025-03-17 08:40:59

本学期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高中双休,看起来不过是一段简单作息时间调整,但对社会、家庭和学生来讲,影响却是深远的。

尤其是对当事人学生来讲,如同一个放大镜,将自律与不自律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清晰地展现出来。

双休的初衷是打破"内卷",现实却上演着更残酷的剧本。当强制性的统一学习时间消失,自律者借势突围,放纵者加速坠落。

目前各地的双休已经开始实施了,从反馈情况来看,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开始显现。

以早晨上课时间推迟为例,寄宿生中有的孩子仍然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自觉起床、跑步、学习;有的孩子却会一直睡到接近上课时才起床。

这场无声的"双休日战争",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公平边界。

自律者与放纵者的差距,本质上其实是"时间颗粒度"的管理战争。

自律生会将48小时切割为15-45分钟时间不等的"黄金单元":

比如,早晨他们会按照平时的作息时间起床,首先拿出15分钟左右背诵英语单词、古诗词(详见《背英语单词的黄金10分钟》)。没有前摄干扰,会让知识在大脑最清醒的时候深深扎根。

上午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用来攻克数学、物理等学科难题,学着用"费曼技巧"梳理物理模型。有时在家里学不进去,便会约上同道中人去烟台市图书馆自习室学习。

下午锻炼身体,约上三五好友去打打球、踢踢球,或是爬爬山,尽情地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晚上,他们会对一天的学习进行总结,整理错题,分析原因,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

睡前一小时,则会沉浸在阅读中,无论是拓展知识面的课外书籍,还是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度解读的辅导资料,都能让他们收获满满。

睡觉前15分钟,为避免后摄干扰,会继续背诵英语单词,效果真的是事半功倍。

对于不自律的学生来讲,双休往往成了放纵的借口。

有些孩子会一觉睡到自然醒,醒来后便会抱着手机,沉迷于游戏、短视频或社交软件,时间在指尖悄然流逝。

原本计划好的学习任务,总是被无限期推迟,陷入"时间黑洞":计划背50个单词,却被短视频推送带偏3小时;试图整理错题本,却被社交媒体热点收割注意力;每次"再玩5分钟"的自我妥协,却会吞噬整个双休假期。

即便偶尔拿起书本,也难以集中精力,没看几页,思绪就飘向了别处。

总之,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欺骗自己,并将原因和责任推给父母或他人。

到了周日晚上,才发现作业还未完成,于是匆忙应付,质量难以保证。

此消彼长,长此以往,成绩逐渐下滑,原本与同学相差无几的水平,很快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

这些孩子忘了,作为已经是成年人的他们来讲,自己的未来,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哪吒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是什么来?“我命由我不由天”!自己的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跟别人有什么关系?

成年了,就要勇敢地对面对一切,无论是挑战还是打击、挫折。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想改变现状,只能依靠自己。

以上这些事例,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

这两种不同的表现,必然导致两极分化的加剧。

自律的学生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能力,在学习上越来越得心应手,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形成了良性循环。他们在各个学科上的优势逐渐凸显,为未来的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放纵的学生,由于知识漏洞越来越多,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逐渐丧失,陷入恶性循环。在高考的激烈竞争中,两者的差距会愈发明显。

那么,如何帮助不自律的学生在双休实现自我改变呢?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并将计划细化到每一个小时,让自己清楚地知道每个时间段该做什么。这项工作,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发的计划还更有执行力,万不可由家长制定后要求孩子去做,那样会让孩子更加地逆反。

其次,要学会抵制诱惑,比如将手机交给父母保管,减少外界干扰。这方面,更需要家长的引导。

另外,可以寻找一个积极、阳光、向上的学习伙伴,来引领自己,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在双休中培养自律的习惯,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向着梦想大步迈进。

高中双休,是机遇也是挑战。自律者利用这段时间实现弯道超车,不自律者则可能逐渐掉队。

或许真正的减负,不是简单地给予时间自由,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把自由时间转化为成长资本的能力与机会。

这需要我们拿出时间管理的勇气—打破惰性束缚,填平放纵鸿沟,让"双休日"不再成为命运的分水岭。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