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晚,上海的街头巷尾总是灯火通明,烟火气十足。
无论是时髦的年轻人,还是怀旧的老年人,都喜欢聚在一起,享受一顿美味的夜宵。
而在这一片欢声笑语中,上海人特别钟爱的下酒菜总是少不了的。
可是这些被上海人视为珍宝的下酒菜,却常常让外地人感到惊讶,说简直是“奇葩”得很。
作为一个生长在上海的老饕,我不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几道下酒菜的故事。
青鱼秃肺:上海本帮菜的独特魅力青鱼秃肺,这道菜一听名字,就足够吸引眼球。
究竟是什么样的美食呢?
其实,“秃肺”就是青鱼的鱼肝。
取鱼肝为主要食材,再配合精细的烹饪技艺,成菜后色泽金黄、油而不腻,口感则是嫩滑似脑,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尽管这道菜肴在外地人看来略显“奇特”,但它富含营养,入口即化,是许多上海人心目中最为经典的下酒菜之一。
无论是朋友小酌,还是亲人团聚,只要有青鱼秃肺在,便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妙。
白斩鸡:上海餐桌上的营养美味相比于其他下酒菜,白斩鸡可算得上是最“正常”的一个了。
这道菜起源于广东,但在上海人心中却有着不小的地位。
制作过程简单,将鸡肉清蒸至熟后,配以特制的蘸酱,能充分保留鸡肉的鲜美和嫩滑。
吃的时候佐以姜蓉、蒜泥、酱油,别有一番风味。
白斩鸡不仅味道鲜美,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和吸收。
因此,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对它情有独钟。
每次端上一盘白斩鸡,总能引来大家的青睐。
草头圈子:春夏季节的传统美味草头圈子这道菜,听起来就带着春夏的气息。
草头其实就是苜蓿,而圈子是大肠。
将肥肠焯水煮熟后,再与草头一起爆炒,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桌,香气扑鼻。
肥肠的醇厚和草头的清香完美融合,既满足了味蕾的享受,又能感受到上海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每到春夏之交,这道菜都是上海人必点的下酒佳肴。
虽然有人对肥肠有些抗拒,但搭配草头后,那股奇异却迷人的香气,总能让人忍不住多夹几筷。
五香熏鱼:酥脆鲜香的绝佳配酒菜五香熏鱼可谓是上海本帮菜中的明星无疑。
草鱼或青鱼的中段,经过腌制,再用热油炸至金黄酥脆,最后浸泡在特制的卤汁中。
成品色泽红亮,外酥里嫩,简直是酥香入味。
每次吃上一口熏鱼,再喝一口黄酒,那种满足感是难以言喻的。
无论是家常便饭,还是朋友聚会,五香熏鱼永远不会缺席。
在外地人看来,上海人对熏鱼的热爱简直难以理解,但这道酥脆鲜香的菜肴,却早已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毛蟹炒年糕:蟹香与年糕的完美结合每当到了吃蟹的季节,毛蟹炒年糕便成为了上海人餐桌上的常客。
这道菜的做法并不复杂,将毛蟹切块,用热油煎至蟹黄凝固,再加入年糕和调料一起炒制。
蟹肉的鲜美与年糕的软糯互相交融,酱汁的浓郁更是让人爱不释口。
每当吃上一口毛蟹炒年糕,那种鲜美滋味便在口中弥散开来,让人忍不住多吃几口。
无论是热爱蟹肉的老饕,还是偏爱年糕的小伙伴,都能从这道菜中找到自己的挚爱。
说到这里,下酒菜有了,酒也是少不了的。
最近我从老友那儿尝到了一款不错的浓香型白酒,名为南池翠N9。
这款酒的来头可不小,它产自四川邛崃,那里自古就盛产美酒。
酒背后的企业有着30年的历史,酿造技艺独特,而且是纯粮酒,绵柔甘醇,回味悠长,品质不输高价名酒。
每次小酌几杯,总是觉得特别满足。
上海人的下酒菜种类丰富,各具特色。
无论是青鱼秃肺的嫩滑,白斩鸡的鲜美,草头圈子的独特,五香熏鱼的酥香,还是毛蟹炒年糕的浓郁,都展现了上海这座城市丰富的饮食文化。
每一种下酒菜,背后都是一段上海故事。
或许正是这种丰富多样,才让上海的夜晚,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那么,在你心中,上海还有哪些“不太正常”的下酒菜呢?
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舌尖记忆,让我们一起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