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就是有这样一个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老少皆宜。他就是胡适。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胡适风。当时的人们都以自己是胡适的朋友而荣耀。大众口中的那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更是成了交际圈里广为流传的经典标签。
1️⃣ 每个人都能跟胡适成为朋友作为一个学者型的大师,他既是教授,要教书,还要搞自己的研究。但还能朋友遍天下,可谓凤毛麟角。民国有那么多能人,能像胡适这样的,没有第二个。
似乎生怕朋友不够多。他自每个星期六或星期天,还特地在自家屋里,划出8:00-12:00整整4个小时时间,接待来访者。
而这些来访者,不论身份地位,对方由来,一律平等待之。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一样。大人物接待,那些位卑的底层百姓他也接待。
如果是穷人,他就给以援助,有时就是金钱上的支助。如果是狂热者,他晓以大义。如果是求职者,他就写介绍信。如果是学术问题求救,他尽全力予以启发。如果是他的学生找他,他也口称先生,满面堆笑。也有人只是冲其名声仰慕问候,他便报以零零碎碎地闲谈和唠家常。
他还有个妙法,能叫人在他面前无拘无束。傲慢的人,受到他的殷勤款待就高兴,愚拙的人,看他平等待客也觉得舒畅。他颇有真正的民主作风,毫无社交方面或才智方面的势利眼。
在北京时是这样。后来旅居台湾之后,也是如此。1959年10月23日,台北一卖麻饼的小贩袁瓞写信向他请教英美政治制度问题,胡适认为一个小贩都能关心国家大事,大为高兴,约请袁瓞到家里面谈。从此两人还成了忘年交。得知袁瓞鼻孔患瘤,无钱医治,便主动给台大医院院长写信承担有关费用。此事一直传为美谈。
堪称一绝的是,他的女人缘更佳。即碰到夫人、小姐们,这些女士喜欢‘有一搭、没一搭,说些鬼话’的本领,胡适在这方面也是驾轻就熟,三瓜两枣,很快就能招引得那些太太小姐们跟他聊成了自来熟。碰到陌生女性,他会主动打招呼。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胡适必先致候夫人,女主人会特别舒服。如果在课堂上,见女生衣服单薄,他自己亲自下讲台为其关闭教室里的窗户。
但是他的内功也很厉害。并没搞出多少花边新闻。放得不多、收得也很快,一旦发现有些女子陷得太深、有点纠缠的时候,他马上退出。这点,跟他关系非常铁的哥们徐志摩就完全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只要喜欢一个女人,那就是不管不顾,扔下一切,狂追不已。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息。不知道这是否跟他的“妻管严”有关?
胡适有据可查的绯闻,只有两位。一位是在留美期间,跟一个大学教授的女儿韦莲司相爱好上,但没修成正果。据传此女子后来为他终身未嫁。
另一位是他的同乡女子曹诚英,沾亲带故算是他表妹。是他和江冬秀结婚时的伴娘。两人在杭州密处过一段时间,形影不离了3个月之久。两人都想婚嫁之事了,不料被江冬秀的一把菜刀吓得打了退堂鼓。江冬秀对胡适说:要离婚,我先杀掉两个儿子,然后再自杀。
曹诚英临死之前立下遗嘱,要求把自己葬在去上庄的路旁,期待着有一天胡适经过这里,她能再看胡适一眼。上庄是胡适老家。如今,曹诚英的墓碑还立在那里。可惜自从胡适离开大陆,去了美国,最后再返台湾时,就再没回过大陆。而且比曹诚英早死10年,也就是曹诚英立此遗嘱时,她的适哥早去世了,只因两岸音讯不通。她不知道。
如果胡适像徐志摩一样放得开,那真不知道,天底下有多少女子要为他不能自拔了。要长相有长相,要情商有情商,要智商有智商,既幽默又和蔼,从来不端大学者架子,从来不驾人之上,这样的男人极品,哪个女子不喜欢?
所以胡适真的算是名士风流。
当时的人,以是他的朋友而自居,跟人交流谈论时总爱标榜:“我的朋友胡适之”。面子上备觉荣耀。
林语堂
为此林语堂在自己主编的杂志《论语》上直接宣布:“这本杂志的作者谁也不许开口‘我的朋友胡适之’,闭口‘我的朋友胡适之。’”连这样一个幽默大师都嫉妒吃醋了。以至没办法,就用“行政命令”不准大家再往自己头上套。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喜欢这个帅帅的大才子。
2️⃣ 乐于助人胡适是把朋友当作真朋友,而不是一味泛泛的应付。很多人都受到他的帮助。他有时还不留名。
著名的幽默大师林语堂就曾说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1920年,我获得官费到哈佛大学研究。那时胡适是北大文学院院长。我答应他回国后在北大英文系教书,不料到了美国,官费没有按时汇来,我陷入了困境,打电报告急,结果收到了2000美元,使我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回北平后,我向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面谢汇钱之事。将先生问道:‘什么2000块?’原来解救了我困苦的是胡适,那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钱是他从自己腰包里掏出来的。他从未对我提起这件事,这就是他的典型作风。
到了台湾后,胡适干脆把这笔钱用来“投资”。当时到美国留学进修在签证时要交2000美元的存款保证金,很多人拿不出来,胡适就用这笔钱资助需要的人出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胡适坦陈道:
“这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你想,以有限的一点点钱,帮个小忙,把一位有前途的青年送到国外进修,一旦学有所成,其贡献无法计量,岂不是最划得来的投资?”
梁实秋也坦然受到胡适帮助不小。他说,我之所以能翻译出《莎士比亚》全集,可以说是在胡适大力支持鼓励下才得以完成的。胡适去世后,梁实秋很深情地说:“领导我、鼓励我、支持我,使我能于断断续续三十年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梁实秋
季羡林曾回忆,他1946年回国到北大工作,任系主任。胡适此时担任校长,红得发紫,但对学校老师拿来求教的文章都认真审阅,提出自己的意见,绝不马虎。他自己就有亲身体会:“我写的一些文章也拿给他看,他总是连夜看完,提出评价。”
李敖常常感叹,他在日记中写道:当年和胡适通信,胡适也惊讶于我的才华,但是当胡适知道我的窘境时,他在信中给我捎带了1000美金,帮助我渡过难关。连桀骜不驯的李敖也受过他的资助。
要知道,李敖以骂人,尤其名人而出名。据了解,李敖一生一共骂了3000多人,而且还能“证明你是王八蛋”。可谓一张大嘴骂尽世间不平,像我们熟知的蒋介石、余光中、金庸、钱穆等皆上过他的“骂客名单”。更有甚者,他骂前妻胡梦茵达37年之久。他甚至说,他无法忍受胡茵梦在他家马桶上,因为便秘而涨得通红的脸。
李敖
可能是资助过吧,故对胡适特别崇拜,说胡适是最稳健、最优秀、最高瞻远瞩、最具潜德幽光的哲人智者。他还特地写过一本书《播种者胡适》表达对胡适的赞美。
最出名的要数帮助沈从文了。
郁达夫最早发现了沈从文的文学天才。引荐给徐志摩。经徐志摩热推,沈从文由此进入主流社会圈子,在文化界名声越来越大,在读者中人气棚爆。但是当时稿酬很低,即便是名家,靠稿酬也养不活自己。所以徐志摩一边帮助沈从文文学上的发展,一边想方设法解决沈从文生活的困顿。
在得知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之后,徐志摩便向好友胡适力荐沈从文。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按规定,要进这样的学府根本不可能。可因为徐志摩不遗余力地推荐,加之胡适的大胆革新,起用新人,最后沈从文真的去中国公学当了讲师。完成了人生华丽的翻盘。
沈从文
不过沈从文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滑铁卢。成为轰动一时的笑话。这是沈从文一生都放不下的内伤。
当他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大学生时,居然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就这样一直呆呆地站了十分钟之久。最后到底是作家出身,急中生智后,转身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才替自己解了围。原本准备了一个小时的课,沈从文慌乱中只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
有人反映给校长胡适。胡适的回答却十分有趣:“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这样的宽厚也只有胡适做得出来。
胡适从中国公学辞职后,沈从文也辞了职。胡适又把沈从文推荐到武汉大学。从武大辞职后,又是胡适和徐志摩两人力荐他到青岛大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沈从文的教学能力逐渐提高,没以前那么自卑了。课讲得生动,还指导学生写作,帮学生修改文章。
胡适除帮沈从文打了事业上的翻身仗,低开高走人生之外,更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成就了沈从文的婚姻。
沈从文在经历了那次尴尬的讲台经历后,却发现了一个使他动心的女人。当时就在他紧张得讲不出话来时,台下的人群中却有一双善良的目光。那目光来自张兆和。当时的张兆和只有18岁,刚升入预科大学一年级。是公认的校花。沈从文就此展开强烈的攻势,猛追不舍。但他的情书犹如泥牛入海,没有丝毫涟漪。沈从文备受打击,想自杀而死。
张兆和为了防止事态恶化,不得不带着沈的情书找到胡适,希望校长帮助。哪知这位开明的校长,不但没有摆出道学家的面孔,反而认为这个师生恋很有意思,鼓励他们交往下去。甚至在张兆和面前把沈从文大大吹嘘了一通,说:
沈从文是天才,中国小说家最有希望的。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他崇拜张兆和倒是真崇拜到极点……
可张兆和仍然拒绝,说:我顽固地不爱他。
胡适说:我知道沈从文顽固地爱你。
张兆和不为所动,坚持要把沈的情书全部退回去。后经胡适好言相劝,让她先存着,和沈交往着再说。
在胡适的斡旋下,沈从文最终抱得美人归。其实当时张兆和已有婚约。这段趣事后来成为文坛史上的佳话。胡适功不可没。
胡适帮了别人的婚姻,却妥协了自己的婚姻。他一度想休了江冬秀,在没结婚之前就有这个想法,可惜为了孝顺他母亲,硬生生接受了。在婚后,他也努力兼顾着江冬秀。后来的人们皆想不通,堂堂的一个风流倜傥的大学教授,是如何跟一个不识字没文化的小脚女人生活的。江冬秀既悍又泼,个性极强。唯一的才能是打麻将手艺不错。
据说在美国时,江冬秀因为恋着麻将,竟然台湾也不肯回了。那时胡适已早她回台湾。身体不佳,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最后催了多次,江冬秀才回至台湾。
不过不在其中,谁又能知道,胡适跟江冬秀就不幸福呢。
3️⃣ 勇于担当1946年就在国民党召开“制宪国大”前夕,北大女学生沈崇12月24日平安夜,在前往东单看电影的路上,被美国大兵皮尔逊等2人架至东单操场施行强奸,史称“沈崇事件”。正好工人孟昭杰经过此地,闻呼救声即赴军警机关报案。美兵当场被抓。
这件事影响很大,惊动了高层,连宋美龄都开始关注了。胡适愤怒地说:“这还得了!真岂有此理!边说边拍着桌子。一脸愤怒。”他甚至鼓励学生说:“抗议,游行,有何不可!众怒难犯,伸张民意!”
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公开表示支持抗暴游行。当美国法庭审理此案时,北大师生要求胡适出庭作证。惊动了国民党当局。为防止事情闹大,蒋介石竟然授意外交部长王世杰做胡适工作,阻止他出庭。因为当局对美一再示好,不愿事情扩大,只把此事归结于美国大兵的私人行为。导致全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学生游行示威,人数达到50万之多。国民党政府派出大批军警镇压民主爱国学生运动,游行学生被捕28人,重伤19人,约500 人遭毒打,酿成"五二0"惨案。
但胡适顶住了压力,毅然出庭作证,迫使美国法庭判处美兵皮尔逊有罪。
在思想上,胡适一直偏向国民党,对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寄予厚望。但对那些进步学生却一直保护着。
五四运动过后,北大一批学生因街头演讲被军警逮捕,胡适与马叙伦、刘半农等20余位教员召开紧急大会解救学生,并亲自探望。对营救学生不遗余力。他认为北大精神就是自由与宽容。
即便到了四十年代中后期,国共斗争已经十分明朗,胡适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护学生。那时学生们经常到大街上游行示威,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国民党经常大肆镇压和捕杀进步学生。按照政治立场,此时胡适应该帮助当局镇压学生。但恰恰相反,胡适为此还找到李宗仁,张罗着保释学生。
4️⃣ 和蒋介石的恩怨1932年11月,胡适应武汉大学邀请,前往讲学。当时蒋介石正好也在武汉。由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安排,胡适第一次拜见了蒋。会见时,胡适送蒋一本《淮南王书》,寓意是希望蒋推行无为政治。
一个月后的12月2日,两人再次会面。蒋主动约了胡适。二人长谈很久。这次见面,蒋送了胡适一本《力行丛书》,以示赏识。
两次会面都给胡适留下了好印象。所以心里的天平偏向了国民党这边。也因此后来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前往美国作为出访大使。
在出使期间,胡适贡献非凡。自己还成了罗斯福总统的密友。上任不久,就为国民党争取到了25000美元的贷款。
但是随着解放军的节节胜利,蒋家王朝的命运也结束了。
离开北京之前,有人告诉胡适,说共产党希望他留下来当北大校长和北京图书馆馆长。胡适微微一笑说:“他们要我吗?”
1949年1月,胡适万般无奈中,继续用“外长”的名义从上海乘搭威尔逊总统轮船前往美国,替蒋活动,希望得到美国的帮助。怎奈时局发生大变,他以个人力量再去说服美国,已显然没这个可能了。美国也知道国民党的统治结束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诞生了。所以即便如何活动,也没人再听了。今非昔比。胡适因此干脆闭门谢客。
因此这段时间实际上算流亡,基本没事可做,后来大材小用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管理员,此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
他们从国内带来2000美金早就用光。当时台湾政府以“宣传费”的名义,曾送他6万美金,但被他退了回去。
当时已经穷到请不起客,只能用茶叶蛋招待的地步。而且这个大学者亲自去菜场买菜做饭,因为江冬秀不识字,语言不通,连门也出不了。所以他只能自己干。
后来他感慨地对唐德刚说:“还是要趁年轻时多存点钱啊!”
(此话用在疫情当下的我们身上,更加合适。如果之前家里没有存款,属于月光族的话,那么这个快3年了疫情之下的生活,日子过得必定艰难。很多人都是靠以前的积蓄在维持着。每一天都过得不容易。笔者本人失业2 年,今年春节后刚谋得一职,上班才半个月,现在又被按下了暂停键。何时上班成了未知数。隔离在家的日子,公司不算工资,因为那是一家小单位,私企。老板也是没有办法。一句话,当下的我们太不容易了。感觉胡适先生这句话同时也是对我们说的。)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失去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骨气。除退回6万美金外,还始终不肯接受原美国财政部长的大资本家在匹兹堡大学捐设的一年俸万余元的讲座,以及给他新建的住房。真正是一个有傲骨的人。
蒋介石退居台湾之后,胡适对其统治非常不满,多次“劝谏”蒋介石遵行宪政,实施民主,放弃独裁。胡适向往自由主义。这跟蒋的独裁用心完全背道而驰。有一次蒋请他吃饭时,他当面说:“台湾今日实无言论自由。无一语批评蒋经国、无一语批评蒋总统……”
1958年,应蒋邀请,胡适回到台湾就任“中研院院长”。蒋介石在典礼上致辞。谁知胡适上台后,却两度直指蒋介石“是错误的”,强调“中研院”应该“为学术而学术”。把个蒋气得要死。
蒋在自己的日记里说:
“今天实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横逆之来。第一次乃是民国十五年冬、十六年初在武汉受鲍尔廷(苏联顾问鲍罗廷)宴会中之侮辱。而今天在中央研究院听胡适就职典礼中之答拜的侮辱,亦可说是求全之毁,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后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经验。而我轻交过誉,待人过厚,反为人所轻侮,应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态已深,不久于人世为虑也。十时,到南港中央研究院参加院长就职典礼,致辞约半小时,闻胡答辞为憾,但对其仍礼遇不予计。。。因胡事终日抑郁,服药后方可安眠。”
蒋是气到要用安眠药才能入睡。可想而知,后面两人的关系了。胡适一直是书生意气,希望蒋介石无为而治,不要连任总统。这根本不是蒋要的。
4年后的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酒会上,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彻底结束了胡蒋两人之间的35年恩恩怨怨。
5️⃣ 大师的口才魅力胡适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既肚里有货,也能在口语表达上令人赏心悦目。是一位非常幽默的演讲大师。因此他的学生们都爱他的课。只要他贴出讲课布告,教室就会被围得水泄不通。
著名作家、胡适女弟子苏雪林就曾说过:
“每逢胡先生来上课,不但本班同学从不缺席,别班学生师长也都来听。一间教室容纳不下,图书室隔门打开使两室合并为一。甚至两间大教室都容纳不下,走廊里也挤满了人,黑压压地都是人头,大家屏声静气,鸦雀无声,倾听这位大师的讲解。”
“我只记得珞珈山武汉大学足容3000人的大礼堂,那一天都被听众挤得插针不下。……每篇讲辞都是一篇蕴藏充实、引证广博、具胡极大启发性的学术论文。尤其不易者,幽默趣味极其浓厚,每于适当时间,插入几句笑话,引起听众哄堂。”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蒋复璁回忆过:
“我在哲学系听过胡适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中国近世哲学及论理学。……伦理学……这堂课排在下午1点至3点,共2个小时,在北大第一院红楼的第5层,课室最低,时间又在午睡时间,所以他说,这门功课讲不完,也是费力,因为除教书外,还需给你们讲点笑话,来醒醒午睡。”
胡适另一弟子罗尔纲说过:
“胡适不用卡片,他看过的书籍凡是有用的地方,都用红、黄、蓝三色纸条夹在那里,到了要用时,一翻就得。”
邓广铭说:
“胡先生平常不上课,想上课就出个布告,课上讲的大多是较大的问题,如怎样搜集材料。他曾告诉我们要学会剪裁……这里讲的是方法上的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柳存仁说:
“胡适之先生的谈吐是可爱的,听说已被列为世界十大演说家之一……胡先生在大庭广众间的演讲之好,不在其演讲纲要的清楚,而在他能够尽量的发挥演说家的神态、姿势,和能够使安徽绩溪话的国语尽量的抑扬顿挫。并且因为他是具有纯正的学者气息的一个人,他说话时的语气总是十分的诚挚真恳,带有一股自然的傻气,所以特别的能够感动人。”
胡适的书房也值得人参观:“他的书房卧室总由自己收拾得净无纤尘,案头架上的图书文具,橱柜内的衣服,抽屉中的零碎,乃至于一张名刺、一块纸片,一堆酒瓶烟罐,无一不安放得服服贴贴,整整齐齐。”
6️⃣ 晚10年的博士学位胡适的博士学位,是毕业10年之后才拿到的。这也为一些挑刺的人病诟了很多年。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胡适26岁就担任北大教授。出名不可谓不早。按理,当时他还是个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
当时的胡适即将毕业,论文写好了,但因为他的导师杜威等人看不懂汉学,即看不懂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且对他不安心学习不满,未让他通过口试。按照校方规定,如果要想通过,还得再熬2年。
正在此时,收到《新青年》杂志主持人陈独秀的来信。信中说,北大校长蔡元培请他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还可做哲学文学教授,月薪300大洋。能享受这种待遇的通常只有名教授才有资格。
原来陈独秀是替人传话。1916年12月26日。新升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在当天就来拜访陈独秀,邀请他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因为忙于杂志谢绝了,但推荐了胡适。
胡适收到信后,正中下怀,决定不等了,直接回国到北大走马上任。
10年后,他的导师杜威见胡适已名闻天下,才把博士学位颁给他。有人讥讽,“胡博士”的头衔商标早用了10年。
胡适在北大主要讲英国文学、英文修辞、中国古代哲学三门课。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哲学研究所,自任主任。
从他进入北大开始,北大才有了选科制和分系制。并且仿照美国大学的做法,在各科各门设立研究所,使本科毕业生能继续从事专门的研究。
胡适还提倡男女同校。一改只有男生的先例。从1920年起,女生也能入北大了。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胡适还把当时社会精英通过自己的方式广罗进来,使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级别的学府。崇高的学术地位由此奠定。像钱穆、闻一多、马叙伦、俞平伯、魏建功、汤用彤、梁实秋、温源宁、叶公超、陈衡哲、丁文江等人都是胡适聘请来的。
1962年逝世前,特别提出把寄存在北大的100多箱书捐赠给北大。对北大的那份感情由此可窥一般。
在做北大校长期间,胡适曾经深情地说过:
“我是一个没有党派的人,我希望学校里没有党派,即使有,也如同有各种不同的宗教思想一样,大家有信仰自由,但切不可毁了学校,不要毁了这个再多少年不容易重建的学术机关……”
真的是一往情深。据统计,胡适在北大工作了18年。那已经是血浓于水的感情了。
6️⃣ 无限缅怀山高水长,先生的英灵早已作别。但音容笑貌仍存于世间。尤其前一阵放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让我们又重温了先生的儒雅和不朽。
那个清秀、白净、脸刮得挺像样,衣服穿得挺像样,一身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戴一副眼睛,一袭长衫的模样,永存于世人心目中。
宇宙天地间,得有多少年才能出先生这样一个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