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小蜜蜂',让全班都听听你在说什么!”
镜头对准一个低着头的男孩,他的脖子上挂着扩音器,小脸羞得通红,低着头,像被钉在耻辱柱上。
这个平平无奇的惩罚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播放量蹭蹭上涨,评论区炸开了锅。
“妙啊!这招绝了!”
“终于有人治住了课堂上的小话痨!”
“收藏了,我也要试试......”
然后,更多的佩戴"小蜜蜂"的惩罚视频冒了出来,一个接一个的老师加入了这场"创新惩罚"大赛,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
课堂,一夜之间仿佛变成了某综艺节目的现场,老师成了导演,学生成了不情愿的"演员"。
好在,转机来了,不少教育学专家站出来说话:
“这是变相的校园欺凌!”
“公开羞辱,会对孩子造成永久性伤害!”
“老师,你的教育初心去哪了?”
“老师,学生不是你变红的‘工具人’!”
评论区的风向突变:
“想火想疯了吧?”
“拿学生当流量密码?不配做老师!”
“这哪是教育,分明是在作秀!”
舆论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事老师赶紧发布道歉视频。
视频中,老师表示,视频播放量过高,家长很担心对孩子的影响,自己第一时间下架了视频,第二天一直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但自己最终被投诉,迫于各方压力,选择了离职。
多数网友质疑:这真的是道歉视频吗?
完美的妆容,精心的构图,甚至还开了美颜!
难怪有弹幕吐槽:“这是道歉?还是即将直博带货?”
老师离职了,但她的社交账号粉丝暴涨,各种品牌蜂拥而至想要合作。
而且,老师的自媒体账户也带了“小蜜蜂老师”的后缀,让人很少困惑。
既然离职了,就不再是老师,怎么还加上“小蜜蜂老师”的后缀,这是要为未来的直播带货做准备吗?
主流媒体也是纷纷下场,对这位老师的行为提出质疑,“别又是秦朗事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人人都想当网红的时代,教师这个职业,似乎也逃不过"流量变现"的诱惑。
可是,当老师想转型网红?这条路可不是人人都能走的。
光有才华还不够,还得有超强的抗压能力,更要有清醒的头脑。
回到"小蜜蜂事件",这位老师的"转型"之路似乎起点就不太对。
用学生当流量密码,把课堂变成直播间,这样的代价,真的值得吗?
更重要的是,当"网红老师"这个头衔背后,藏着多少教育的初心被抛弃?多少师德的底线被突破?
我想,对教师而言,最珍贵的流量,永远都是学生真诚的笑脸,和家长由衷的感谢。
一个教育事件,摇身一变,成了网红跳板,多讽刺啊!
最讽刺的是:那个被戴上"小蜜蜂"的男孩,现在怎么样了?有人关心吗?
没人知道。
因为,他只是这场流量盛宴的配角,是别人成名路上的垫脚石。
(1)教育正在异化。
当老师们争先恐后地追逐流量,教育的本质在哪里?
(2)学生成了工具。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成了创作素材,都是博取关注的道具。
(3)教师角色在扭曲。
从教书育人者,变成了网红孵化器。
(4)价值观在崩塌。
当流量成为衡量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界限在哪里?
有人说:这不过是个案。
真的吗?
看看那些类似的短视频:
"整蛊"学生的恶作剧,公开处罚的现场直播,学生糗事的精选合集......
课堂不再是课堂,而是24小时不打烊的直播间;
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流量明星的预备役;
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别人眼中的流量密码。
这场始于"小蜜蜂"的闹剧,会怎么收场?
或许,当事老师真的会成为网红;
或许,会有更多老师效仿这条路;
或许,学校会出台新规定;
或许,人们很快就会遗忘这件事。
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回来了:那个男孩的自尊,那份教育的纯粹,那些被透支的信任。
教育,本该是春风化雨;
老师,本该是灵魂工程师;
学生,本该是未来的希望。
什么时候,我们开始用点赞量衡量教育的价值?
什么时候,我们把学生当成了流量的工具?
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教育的初心?
给教育留一片净土吧!让老师回归教书育人,让学生回归快乐成长,让课堂回归它最初的模样。
因为,真正的教育不需要靠流量来证明,真正的老师不需要靠网红来实现价值,真正的课堂不需要靠炒作来维持。
最后,愿那些被迫戴上"小蜜蜂"的孩子们安好,愿教育回归它应有的样子……
愿每一个走进教室的老师都记得:你是一盏灯,而不是一个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