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资深中情局特工拉里·约翰逊向媒体透露,1963年以色列有着强烈动机暗杀约翰·F·肯尼迪总统,原因是肯尼迪反对以色列利用从美国窃取的铀发展核武器。
这一爆料为肯尼迪遇刺案这一历史谜团增添了新的复杂维度。
报道指出,肯尼迪执政时期对以色列的军事核计划保持高度警惕,并向以色列政府施压,要求其放弃该计划,还试图推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对以色列迪莫纳核设施进行定期检查。
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格伦·西博格指出,核扩散是肯尼迪的“心头大患” 。
1961年5月,肯尼迪与以色列总理大卫·本 - 古里安在美国会面,就以色列的核野心展开讨论。本 - 古里安向肯尼迪保证以色列无意发展核武器。
然而仅仅数月后,中情局发布的一份国家情报评估(NIE)指出,从1965到1966年以色列有望“每年生产足够制造一到两枚原始核武器的武器级钚”,这表明以色列的核计划进展远超其对外宣称的那样。
从1958年到1978年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核材料与设备公司(NUMEC)工厂有超过300公斤以高浓缩铀(HEU)形式存在的铀 - 235失踪。
1965年,NUMEC工厂的一次库存检查首次发现了这一明显的失窃情况。随后,中情局和其他联邦机构对失踪的铀展开调查,调查从1965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
1968年,据报道中情局在以色列迪莫纳核设施附近发现了可追溯到美国的高浓缩铀。
2015年解密的20世纪70年代中情局文件得出结论,NUMEC工厂的铀被转移到了以色列。尽管有这些调查结果,美国及其盟友对以色列的核计划仍继续保持不透明的政策,既未公开谴责,也未采取强硬措施。
拉里·约翰逊的言论暗示,肯尼迪对以色列核计划的强硬态度可能使其成为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中东地区的核平衡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至关重要。以色列若成功发展核武器,将打破地区军事力量的现有平衡,这是肯尼迪政府不愿看到的局面。
而以色列方面,出于自身安全和地区战略考量,极力推进核计划,肯尼迪的阻碍或许成为了其采取极端行动的导火索。
尽管目前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将以色列与肯尼迪遇刺案完全联系起来,但这一爆料引发了各界对历史真相的重新审视。
肯尼迪遇刺案多年来一直是阴谋论的焦点,各种猜测层出不穷,以色列与美国核材料失窃以及肯尼迪对其核计划的反对,无疑为这一历史悬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当地时间2025年1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要求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和司法部长在15天内向他提交“全面、完整”公布与肯尼迪遇刺案有关档案的计划。但目前仅处于要求提交解密计划的阶段,相关档案尚未完全公开。
未来,随着更多档案资料的解密和研究的深入,或许能揭开这一复杂历史事件背后的更多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