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花季少女嫁给10岁孩童,竟然没有一丝怨言。
结婚之后,丈夫的祖父母去世导致家中一贫如洗。
女子见此情景,咬咬牙下定决心要继续供丈夫读书。

直到小儿子不幸患病去世,她也没有反对过丈夫所要的做的事。
赵纫兰用自己的一生为丈夫、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心血。
赚钱支持丈夫念书1884年,赵纫兰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商人家庭。
父亲赵文隆总是会抽出时间专门教她识字,但是没有送到学堂。

因此赵纫兰的童年过得不算拮据,还能有机会学习。
原先她的父亲只有一个太太,所以赵长隆不满足只有三个孩子。
故而他才会跟赵纫兰的母亲结婚,欲实现子孙满堂的心愿。
1899年,赵纫兰在家里人的安排之下跟10岁的李大钊成婚。

结婚初期,李大钊同时能够得到祖父母以及妻子的照顾。
只是到1906年的时候,李大钊的祖父不幸离开人世。
等到祖父的葬礼结束之后,他们家中也没剩下太多的钱财。
李大钊仍在求学的道路上,家中一切几乎都依靠妻子。
见此情景,赵纫兰安慰丈夫让其安心读书。

至于钱财方面的事情,赵纫兰决心不让丈夫过度担忧独自承担。
不久之后,赵纫兰在丈夫读书期间生下一个女娃娃。
可惜孩子还没有长大便撒手人寰,让她感到十分地伤心。
赵纫兰没有将丧女之痛过多地告诉丈夫,再次决定一个人缓解。
为了能让丈夫在学堂里面上课,她几乎典当掉一切值钱的物件。

与此同时,赵纫兰还会偶尔跟娘家借钱以此来维持度日。
1913年,赵纫兰得知丈夫可以出国留学之后表示会鼎力支持。
听到她的话语之后,李大钊的内心不免感动对学习更加上心。
是年赵纫兰生下一个男婴,但是孩子还没有足岁便去世。
这一件事情对于赵纫兰的打击很大,此后更是用心照顾丈夫。

三年之后,李大钊留学回来之后到北京获得一份工作。
赵纫兰对于丈夫的工作素来支持,自己则在家中照顾孩子。
后来李大钊辞职,转而专门回到家中跟妻子孩子共度佳节。
在中秋节的那段日子,李大钊一直陪伴家人。
在休息一阵子之后,李大钊决定回到北京继续跟友人创办杂志。

听到丈夫的想法之后,赵纫兰义无反顾地让对方安心工作。
赵纫兰像从前那般,将时间花在家庭和孩子身上。
不过她平日非常想念自己的丈夫,在1917年的时候意外生病。
远在北京的李大钊得知消息之后火速回家看望妻子。
等到妻子的身体痊愈之后,李大钊才重新回到岗位上面工作。

在赵纫兰34岁的时候,他的丈夫决定将家人接到北京生活。
自此之后,他们一家人经常能够共同过春节。
长时间的等待,让赵纫兰终于长久地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李大钊的事业也迎来上坡路,在北京大学教书。

即使他们之间的物质差距逐渐变大,但是李大钊从未想过离婚。
携手相伴互相包容此前在李大钊念书的时候,妻子总是会竭尽所能让其上学。
在他获得体面的工作之后,也在衷心感谢妻子的付出。
到北京生活后,赵纫兰常常会看着身边的丈夫及孩子感到开心。

当家中来客人之后,她总是会第一时间考虑躲起来。
李大钊却丝毫不觉得自己的妻子丢人,反倒会拉着她见客。
看着丈夫对待自己的方式,赵纫兰心里想要为对方付出更多。
李大钊他们第一眼看见赵纫兰之后,总会下意识地觉得对方在做家政。
由于多年以来她总是会将家庭放在第一位,没有时间打扮自己。

她总是会优先考虑丈夫的感受,却没有想到对方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她才会在外人面前跟丈夫互动,过一过平常夫妻的生活。
李大钊的部分朋友学生觉得他们并不适合在一起。
那些人认为李大钊现如今已经有显赫的工作,而妻子没上过学。
即使外界对他们议论纷纷,李大钊依旧站在妻子的身旁。

他推崇一夫一妻制,却从没想过抛弃通过包办婚姻娶来的妻子。
闲暇之余,李大钊会像妻子父亲那般教她学习心得知识。
不仅如此,他还会主动担起家务,不会只指望妻子干活。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李大钊接触到新思想,并对此崇拜不已。
因此他还会将其讲给妻子,希望对方能真正地理解。

赵纫兰没有辜负丈夫的期待,学习一阵子之后已经能看懂报纸。
在了解到新思想之后,她从内心深处支持丈夫的事业。
如此大义的行为让旁人钦佩不已,况且她从没把钱放在第一位。
她的丈夫将每一个月的大半部分工资花在帮助别人的事上。
可是赵纫兰对此没有任何抱怨,还会让对方做心中想做的事情。

看到贫困青年生活困难的时候,李大钊总会伸出援助之手。
正是因为如此,李大钊的家人反倒没有太多的生活费。
他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会尽量从各个地方减少家庭开支。
北大的校长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有意提醒李大钊多给家里钱财。

一旦李大钊为别人花费工资的一大半,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势必遇到窘境。
作为领导,北大校长直接把李大钊的部分工资交到妻子手中。
之后赵纫兰接连为丈夫生两个孩子,怀孕期间生活极其波折。
理解丈夫大爱无私她的儿子无缘无故被街头的流氓欺负,长时间提心吊胆。

1923年,她特地找到弟弟让对方多加提防坏人进到家中。
只是她的家人还是频繁受到流氓的打扰,转而决定搬家。
1927年,李大钊及其家人都被抓进去,人身安全受到危胁。
李大钊永远将大义放在心上,面对威胁绝对不松口。

长时间陪伴在丈夫身边的赵纫兰,决定尊重他的意愿。
将近20天的时间里,她都没有办法见到丈夫。
在法庭上重新见到对方的时候,她再也忍不住留下眼泪。
她看着原先忙于工作的丈夫在遭受酷刑之后仍然不愿意屈服。
这一刻,赵纫兰心里更多的是对丈夫的心疼,满眼看着对方。

李大钊在危难时刻仍想为妻子和孩子争取安全的环境。
经过他的一番言论之后,赵纫兰和孩子们终于还是安全出来。
原本赵纫兰出狱之后还在满心期待丈夫回家,一家人能够团聚。
万万没有想到,她最终等来的竟然是丈夫去世的消息。
赵纫兰看到报纸上面的消息之后内心感到十分悲伤。

她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接受这个事实,因此直接晕倒。
此时她的家中已经没有太多的积蓄,只能依靠别人的帮助。
李大钊生前用工资帮助过许多人,去世后得到众人的尊重。
在北京大学同事们的帮助之下,赵纫兰将丈夫的遗体放在寺院。
在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之后,赵纫兰三次不受控制地倒下。

她想要跟随对方离开,但是舍不得尚在人世的孩子。
赵纫兰最小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她根本不忍放下对方。
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独自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1929年,她的大儿子特地回家陪伴母亲想让对方舒心。
赵纫兰义正言辞地表示让大儿子在国外认真念书。

至于其余孩子,她也尽力地找寻丈夫的朋友们送到学校。
赵纫兰在丈夫看不到的地方继续完成他的革命事业。
纵使生活过得艰辛,年过四十的赵纫兰还是不愿意妥协。
相比较于之前,她已经在丈夫的教导之下拥有新思想。

六年之后,赵纫兰专程找到北京大学的校长。
她跟对方讲道想要好生安葬丈夫的遗体,拜托对方能够帮忙。
蒋梦麟听到之后没有拒绝,赶忙完成对方的请求。
在安葬完丈夫之后,她的身体再也受不住病痛的折磨。
1993年,她进到协和医院的那天晚上彻底地离开人世。

孩子们得知母亲的离世后倍感心痛,只能接受失去亲人的事实。
他们将赵纫兰葬在丈夫的身旁,让他们能在去世之后团聚。
李大钊夫妇的墓地在烈士陵园,让灵魂得到安息之地。
1933年,她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得到众人的认可与支持。
赵纫兰有大爱之心,才会愿意尝试学习各种新奇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