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破四旧的时候,某红小组正要去砸昭烈庙以誓彻底有理,可是昭烈庙就建在武侯祠内部,接着上峰就来通知了:“谁敢砸武侯祠,就砸谁的脑袋”。
所以,诸葛亮在1700年后,又一次救了他的皇叔。
很多人说,“谁敢砸,就砸谁”这句是地摊传说,没有来历,有“三无”之嫌。那么,下图为官媒中新网登出来的文章——可复制粘贴后搜搜看:
然后请自行登录官方武侯祠公众号,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还有已经公布于世的成都市历史研究文献。
包括成都市官方网站。
事实上,邓公先后于60年代和80年代3次去过武侯祠,第三次是和外国金姓领导一同前去的。
所以,至今在世的武侯祠负责人还记得,馆方那时才明白当时是谁在保护“诸葛亮”的价值——源于邓公的转述。
烦请各位自行查阅,全部是显而易见的公开资料。
是的,武侯祠正是周公一力保护下来的。还有当时那些未在资料中披露姓名的馆方普通工作者们,在极大的身心压力下,硬是凭着智慧和勇气硬杠了某个红小组的打砸和威胁,为上级指示赢得了时间。
1961年,武侯祠成为国家重点保护项目,是首批第一类。
显而易见的,在看到一大群大脑充血的青年时,馆方工作者只能耐心解释:重点项目该不该砸,是需要更上一级批准的。同时很快转电致首都,才拿到了保留通行证。
至于是如何的耐心、如何的解释,肯定不是你现在看到的这4个字那么轻描淡写。
武侯祠被封馆,所有雕刻用凉席遮挡,外层覆满了当时的标语。历经千难万险,祠内古迹才得以幸存。
因此,在如此混乱的年代,武侯祠能幸免遇难,是从上到下所有人在拼命。如果这中间有1人拉了胯,诸葛亮祭祀的地方也不会现在的样子。
为什么在破四旧的时候没被砸?大约是天意吧,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无论时代怎么转变,跳梁小丑如何得势、历史发明家怎么去狡辩,还是会有那么多人懂得其价值。
上个世纪20年代,在天津某著名中学,有一个青年人写了这样一篇作文,后又公布于其组织史料——1988年刊。
开头是这么来开的。
此时,这个青年人正读高二。另外,那些说诸葛亮也是地主、愚忠的,麻烦你告诉我什么叫作真仁真义。
稍微科普一点常识:
如今被各类“伤痕文学”妖魔化的“破四旧”名副其实地时长不超过5个月,且基本上是底层搞出来的,连省一级的某红组织也查不到相关的原始档案。还有,大多数是集中在祭祀、神鬼一类的。
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6、70年代,恰恰是我国很多重大古迹挖掘且保护的重点时期,兵马俑、长城、马王堆、各类大陵等等著名的历史文物得以很好保存。
而要论糟蹋古迹最厉害的恰恰是被“伤痕派”们热情拥抱的90年代。麻烦你们先读一下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的考据后再来发文,好吗?
有多少是言发家致富之名,行文物盗运之实的?有组织的把自家的珍藏搬到不列颠博物馆最多的又是哪个时期?就更别提之后的“开发产产砸古迹”的浪潮了。
奉劝你又好好去查一查:被你们妖魔化的这十年,能不能找到石锤的允许砸古迹的公文和资料?你看看故宫有人敢动不?
什么叫破“四旧”?
也就是捣毁和砸烂多集中在散落于各地村落里那些莫名其妙的佛龛、野庙、灵丹、族谱,还有以此为生计的招摇撞骗、蛊惑百姓的那些骗子。问题是,这些影响力太小看不见而已。
也就是从此之后,那些漫山遍野的荒郊野神被一扫而空,一大批凭借子虚乌有危害一方的道士和尚销声敛迹。为全国老百姓卸去糟粕的负累,接受真正的现代打下了基石。
哪些东西要保护、哪些糟粕要砸烂、哪些思想要继承、哪些恶俗要打破,领袖那批人不了解?而不是如今为了一己私利而把什么狗屎都往那个年代引的所谓的那些逐利者。
没经历过“破四旧”会怎样?——摘录于去年7月份岛国的案情分析结论。
岛国被棒子国“TY教”渗入多年,还获得了岛国安氏的追捧,提供庙堂资助和金钱输出,使得平成青年山上君的妈妈信以为真,向教会供奉了全家资产,家徒四壁。
迫使山上君走投无路,手持利器制造了去年名噪全球的街头背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