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个事件: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前往天津新立村参观,视察了一块据说亩产高达12万斤(也有报道称10万斤)的稻田。
毛主席对粮食产量的说法表示怀疑,他对一位地方干部直言:“你缺乏实际耕作经验,这不像是在搞农业高产,倒像是在吹牛。”
几个女孩正在田间的稻秧上嬉戏,毛泽东见状提醒道:"孩子们,快下来,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孟繁兴回忆道,毛主席访问新立村时,随行人员包括河北省委书记处书记阎达开、天津市长李耕涛、毛主席的警卫员李银桥以及摄影记者侯波等,总人数超过十人。
来到稻田边,毛主席询问孟繁兴每亩水稻的产量。孟繁兴回答大约一千多斤。毛主席听后,连连称赞,表示认可。
随后,团队前往了产量更高的试验田进行考察。
这片试验田原本由孟繁兴亲自负责管理。根据他的测算,如果投入全部资源,预计产量可以达到每亩3000斤,这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然而,区领导对此并不满意,认为这个产量太低,并指出南方地区已经实现了每亩4万斤的产量。
孟繁兴完全惊呆了,一亩地能产出4万斤粮食?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实现!
区领导直接向他表明,如果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将考虑替换他人接手。
当毛主席前来考察时,当地负责人向他报告,这片试验田的产量预计能达到每亩5万斤,比之前预估的4万斤又增加了1万斤。
区领导明确表示,目前这个目标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未确保一定能实现。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和验证相关方案。
实际情况与传闻截然不同,所谓“亩产12万斤”或“亩产10万斤”的说法纯属虚构。
孟繁兴拿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指着画面说:“你看,那时候地里的稻子才这么点高,连穗都没长出来,怎么可能有亩产12万斤这种事?毛主席又怎么可能看到小孩站在稻子上?这完全是瞎编的!”
时任区委书记曾国栋回忆,1958年初,天津市领导召开会议传达专家研究成果,称水稻亩产最高可达5万斤。会议要求各区设立试验田,力争实现这一产量目标。
东郊区的实验田项目由曾国栋主导,选址定在孟繁兴的地块上,区长张福安亲自负责该项目的实施。
然而,众所周知,一亩稻田在正常情况下绝不可能收获5万斤水稻。面对这一难题,区里采取了所谓的“解决方案”:从其他稻田中移植稻秧。
孟繁兴对方案表示反对,张福安随即解除其职务,任命了新的接替者。
(图片:左侧第一位是曾国栋,第二位是孟繁兴)
然而,两周后,移栽的稻苗全部枯死,再次尝试依旧失败。曾国栋判断此方法无效,随即终止了实验。
市里领导对曾国栋的做法表示不满,直接指出:“六六六粉这种农药可是经过666次试验才成功的,你只试了两次就放弃,这不行,必须继续研究!上级领导很快就要来视察,你们绝对不能出问题!”
曾国栋无奈之下,只能再次采取移植的方式,勉强应付过了这一关。
在毛主席视察实验田时,张福安向他汇报说,这片稻田的产量可以达到每亩5万斤。毛主席听后笑着回应:“即便你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十分之一,也足以成为全球的奇迹。”
关于"亩产12万斤"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这个数字的由来其实并不复杂。当时,一些地方为了追求高产,采用了极端的种植方法。他们将多块田地的稻谷集中到一块地里,营造出产量惊人的假象。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农作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纯粹是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进行的虚假宣传。这种不切实际的产量数据,实际上是对农业生产规律的严重背离,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曾国栋回忆说,临近水稻收割季节,湖北麻城又宣布了一项惊人的成绩,声称早稻亩产量达到了7万斤。这个消息传到天津后,市里的领导立即要求新立村的实验田必须超过这个产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国栋和张福安琢磨出一个方案:他们事先在打谷机里装好一麻袋稻谷,等到正式收割时,就把这袋稻谷一并计入总产量。
针对田地面积大而稻谷收成有限的问题,曾国栋采取了精打细算的策略。他决定缩小收割范围,仅选取一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收割,这样一麻袋稻谷就完全能满足需求了。通过这种精准收割的方法,他有效解决了稻谷供应不足的难题。
到了收割的日子,大伙儿都聚在一起看着。打谷机先割了一平米的水稻,然后称了称稻谷的重量。这么一算,一亩地竟然能打出12.4万斤稻谷!
“亩产12万斤”这一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大跃进”运动,农业生产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为了展示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一些地方开始夸大粮食产量,甚至出现了不切实际的数字。其中,“亩产12万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实际生产能力,但它却成为了当时宣传农业“奇迹”的一个标志性数据。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过度乐观和不切实际的追求,也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数据和事实可能被扭曲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