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北宋名臣司马光的这句感慨,道出了千年古都洛阳的历史沧桑和分量。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常常看到“洛阳”写成了“雒阳”,许多人以为“雒”是“洛”的繁体字,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
其实,关于“洛”和“雒”,乃是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历代学者为之争论不休,其中涉及的问题颇为复杂。
洛阳
在文献中,除了“洛阳”或“雒阳”,还有“洛水”或“雒水”、“洛书”或“雒书”,等等。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洛书则出于洛水,即所谓“洛出书”。)
为什么古书中有的写作“洛”,有的又写作“雒”呢?
早在三国曹魏时期,史学家鱼豢在《魏略》中便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
他认为,“洛”字又作“雒”字,系与历代王朝笃信的“五德终始说”有关。
“五德终始说”源于阴阳五行思想。“五德”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这是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迁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以汉属火德(故称“炎汉”),因为火忌水(按五行相克,水克火),所以把“洛”字去掉“水”,而加上“隹”,变成了“雒”字。
到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以魏属土德,因为水土相宜,“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所以又恢复了带“水”的“洛”字。
汉光武帝刘秀
对于鱼豢的说法,历代学者们意见不一。有赞同其说者,也有反对其说者。
反对者的理由,一是以东汉以前的文献中已出现“雒”字,如《左传》、《史记》等中已用“雒”字,来证明汉光武帝将“洛”字去“水”加“隹”变“雒”字之说,并不成立。
二是辨析汉代并非火德,故无须改“洛”为“雒”。
若依鱼豢的说法,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今西安),却没有改“泾水”和“渭水”之名,为何汉光武帝定都洛阳,就一定要改“洛水”之名?
而且,汉朝的“汉”字就带“水”,如果那么怕水,汉高祖当初为什么要定国号为“汉”?
不过,这些质疑看似有理,却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东汉以前的文献经过后世传抄,已不完全是其本来面目,以此来证伪鱼豢之说,是有瑕疵的。
其次,汉高祖刘邦时尚无强烈的“五德终始说”氛围,所以并不忌讳国号或国都河名中带“水”,这与东汉时的情况不可相提并论。
魏文帝曹丕
到了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说法。
他从实际的地理情况切入——古代“洛水”或“雒水”有两条:一条是北洛河,位于今陕西境内,是渭河的一级支流;一条是南洛河,发源于陕西,流经河南洛阳,在巩义注入黄河,因伊河为其重要支流,亦称伊洛河。
通过考据,段氏认为:“古豫州之水作‘雒’字,雍州之水作‘洛’字,载于经典者画然。汉四百年未尝淆乱,至魏而始乱之。”(《伊洛字古不作“洛”考》)
也就是说,段氏认为,在古代经典中,北洛河(雍州之水)用“洛”字,南洛河(豫州之水)用“雒”字,两条水流用字划然有别。
如《淮南子·墬形训》云:“洛出猎山”,这是指北洛河;又云“雒出熊耳”,这是指南洛河。
只是从曹魏开始,两个字才被混淆,以至后世越用越乱。
按照此说,则“洛阳”、“洛书”都是后来误用的结果,原本应该是“雒阳”、“雒书”才对。
然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段氏此说也并不牢靠,因为在曹魏之前的历史文献中反证很多。
如《史记》中用“洛邑”有七次,《左传》中则“成周洛阳”、“雒邑”并用。
“洛出书”
对于这个争议了上千年的问题,当代学者、上海交大虞万里教授结合出土文献研究后认为,南洛河之“洛”早在西周甚至殷商时代就从“水”作“洛”,战国时各国文字混乱异形,故秦汉间“洛水”、“洛阳”等已有假鸟名之“雒”字代替。
至东汉光武帝以火德承运,忌国号“汉”和国都“洛阳”之水太盛,遂用其通假异体之“雒”字,所以东汉石经、碑刻多写作“雒”字。
至魏文帝以土德继统,出于克汉兴魏之意,即以水克炎汉之火、而与魏之土相宜,遂下诏复改“雒”为“洛”。
这些复杂情况,终于导致历史文献中“洛”、“雒”两字相混而淆乱难理。
五德终始说
对于这个问题及古今学者们的解释,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如果你觉得不错,欢迎点赞和关注我们,码字不易,谢谢支持!】
犬戎想偷河图洛书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要总靠牵强附会,巧言善变。去贪图别人的东西!做好自己就行了!强行把秦咸阳变成西安的,那是省内的就算了!还图谋别人的河图洛书,图谋中原! 本来就一西北城市,图啥中呢
長安还是长安也是一个令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以故人严谨性两个字肯定不是一个地方
雒阳史上数次大火焚城,数度枯焦,曹丕即位后,以为水能镇火,遂改雒阳为洛阳
古书上一般都会来回通用吧,史记一般都是雒,到了魏晋时期又开始洛,后代沿用简单的洛更多一些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洛阳自古以来就是是西安的?这感觉怎么跟偷国一个鸟样啊!
洛河的洛,洛书的洛,自古从没乱过!!!雒来洛去的,就是洛阳,无非是打插边球,碰瓷
丢人现眼了几辈子,不是偷就是窃。如今最喜欢铁假货,圆圆的那种
古洛阳之大,超乎你想象
笨蛋才争论这个问题,因为这本身就不是问题,雒阳就是洛阳,洛阳就是雒阳,只不过是不同时期的叫法而已。
国家把古都论坛永久放在洛阳就说明问题了,洛阳是你们黑不来的
洛与雒大概率是异体字,表述对象有些区别,大禹的一支曾在洛水居住,后世被称为雒越,又转为骆越,居住民变了的缘故[笑着哭][笑着哭]
古文典籍中通假字很多,举不胜举,这本不是问题。
洛陽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作者其心可诛。
中国🇨🇳河南省 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的古都。
两个地方,相距十几里,现在连着了。
洛阳工业高等学校,还是雒阳工业高等学校?
洛
混水摸鱼
洛阳是宫殿的名,洛阳宫,洛邑宫。从三代到明清都是叫河南府,应该恢复河南
洛阳:曾用名,中土,中原,中州,圣都,神都,洛京,东都,西京,中京等等。
关于雒 《周礼•夏官•职方氏》豫州,其川荥雒,其浸波溠(zha) 《前汉•地理志》弘农郡上雒县。 《尔雅•释鸟》“雒,鵋鶀。” 《说文解字》“雒,鵋鶀也。怪鸱(chi)。” 关于洛 《周礼•夏官•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浸渭洛。 《说文解字》洛,水,出左冯(ping)翊(yi)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 在中国历史上,北洛河的“洛”字从来都不曾有过变化。很明显,从两个字的原义理解,北洛指水,南雒指鸟。龙马背图、神龟负书都是出于河水,不是出于鸟身。洛宁县现存的曹魏和清代的两通古碑上的“洛”字均是三点水的“洛”字,他们也知道“洛书”和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就舍弃了自己的南“雒”而用北“洛”。洛宁县的这两通古碑上的“洛”字反而有力证明了“洛书”就是出自流经澄城关中的北洛河 至于你说的先秦时期没有北洛河的记载,上文引用的《周礼》,相传为周公所作。是不是先秦的洛水记载?先秦的《诗经•瞻彼洛矣》的洛水,显然是指陕西的北洛河。是周王在北洛河之畔训练六师。“以作六师”。虽然朱熹注释此洛水是雒阳的洛水。但纵观历史记载,南雒河的雒,在战国及以前,都是鸟旁。秦以后,南雒、南洛始混。而北洛河的洛从未改过,是水旁。
这两个名字都对。一个是历史上的曾用名,一个是一直沿用的名。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名称。现在叫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