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他一生研究白血病,手握价值不菲的药方,却主动放弃专利与赚钱机会,被病患赞誉为“真药神”。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
7岁时,他目睹奶奶因医疗水平低下,病重离世,很是悲伤,萌生长大后学医的想法。
1950年,还是上海广慈医院普通医生的王振义,成为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中的一员,派驻到了东北军区战地医院。
当时,好多战士同时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医院便按结核性脑膜炎来医治,可是一直不见成效。
细心的王振义见状,不禁产生疑问:“不可能是脑膜炎,因为结核性脑膜炎是不传染的。”
他回忆起有种肺吸虫,当人感染后,会像结核一样吐血咳痰,并出现脑膜病变。

于是,王振义提出:“要查一下肺吸虫”。
通过检查,医院发现病人的痰中果然有很多虫卵。
找到病因,医院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战士的身体很快得以康复,王振义因此被授予二等功。
这次成功,给了王振义莫大鼓舞,他更是一心扑在血液内科领域的研究上。
“对病人负责”也成为他一生愿望与奋斗目标。
1960年,调任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大医学院)任教,也就在此时,他接触到了白血病。
白血病因病情恶化快,致死率高,成为不治之症。
每当看到患者经历各种痛苦,仍医治无效而去世,作为医者的王振义,心中很不是滋味。

于是,除日常工作外,他一有空就跑资料室与图书馆,查资料做试验。
甚至搜集民间偏方,就想着攻克白血病治疗难关。
1978年,王振义从一篇文献中得知,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逆转,分化成熟为正常细胞。
由此,他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癌细胞的“诱导分化”。
为实现设想,王振义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始白血病细胞诱导分化研究。
历经8年,终于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在体外将APL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有位身患白血病的小患者,生命垂危。
已是医学教授的王振义,在仔细研究病情后,建议采取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因尚在试验阶段,好多人劝阻说:“你功成名就,千万别冒险。”
但王振义对治疗方法非常有信心,他力排众议,大胆启用新方案。
一周之后,奇迹出现,小女孩病情有了转机,最终得以治愈。
治疗成功后,有更多患者接受了全反式维A酸诱导分化疗法,病情都有很大缓解。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不可治愈的魔咒,随之被打破。

王振义研制的药方,具有巨大商业价值。
但是,为了让患者都吃得起药,他放弃申请专利,将药方公开,泽福全人类。
如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纳入医保,每瓶只要290元。
而类似的其它肿瘤治疗药物,高达2万元以上。
这位年近百岁的医学泰斗,以精湛医术与大爱善举,一生只追求一件事,那就是对病人负责。
他用“救命药”,造福千千万万老百姓,堪称现实版真“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