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000万英镑收购,12亿英镑投资承诺,敬业集团试图拯救英国钢铁公司。
然而,巨额资金投入却未能阻止衰落,英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困境。
英国企图直接把钢铁公司变成英国国有。
甚至规定拒绝配合的管理层或将面临最高两年的监禁。
过去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强大的工业让它在世界舞台上风光无限。
其中,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的基础,为英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贝塞麦转炉到平炉炼钢,英国在钢铁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随着时代变迁,昔日的钢铁强国现在却面临不少难题,比如产能过剩、设备老化、生产成本高等,在全球钢铁市场的竞争中渐渐失去了优势。
曾经支撑英国经济的钢铁产业,如今却成了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
英国钢铁公司曾经是英国钢铁行业的重量级企业,自1967年成立以来,长期位居英国第二大钢铁生产商。
然而,这家巨头在2019年宣布破产,这反映了英国钢铁产业的衰落。
过去,英国钢铁公司每年生产450万吨钢铁,直接雇佣3000名员工,并间接带动2万多个工作岗位。
但最终,该公司未能摆脱财政困境。
中国敬业集团的出现,曾被人们看作是拯救英国钢铁产业的希望。
2020年3月9日,敬业集团用7000万英镑买下了快要倒闭的英国钢铁公司,这就像在寒冷的雪天送来了温暖的木炭。
敬业集团承诺未来十年投入12亿英镑进行技术升级,并且保证不调整管理层、不裁员、不改变基本制度、不降低员工待遇,这让面临困境的英国钢铁产业和英国钢铁公司的员工安心了不少。
敬业集团的加入,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趋势下的投资理念:追求互惠互利的合作。
这也体现了他们对英国钢铁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敬业集团是一家大型跨国企业,主要经营钢铁业务,同时涉及钢材深加工、3D打印、国际贸易、康养旅游等领域。
集团拥有4万多名员工,2024年销售收入达到3685.69亿元,连续四年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敬业集团实力强大,完全有能力带领英国钢铁公司摆脱困境,再创辉煌。
英国脱欧后,丢掉了欧盟这个大客户,美国又增加了英国钢铁的关税,再加上疫情和能源危机的影响,英国钢铁公司的日子非常不好过。
生产成本一直降不下来,每天都要赔掉一大笔钱,持续亏损。
敬业集团投入的巨额资金,就像石沉大海一样,没有能够阻止英国钢铁行业的衰落。
国家安全的迷雾
2025年4月12日,议会还在放复活节假,英国政府却火速召回了议员,用6个半小时快速通过了《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
这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中英两国的经济和政治争端。上次英国议会紧急开会,还是在1982年马岛战争时期。
英国政府声称为了“国家安全”,接管这家中资企业是合理的。
他们说,中方计划关闭炼钢炉,然后从中国进口钢材,这会摧毁英国的工业基础,让英国成为七国集团里唯一不能自己生产钢铁的国家。
商务大臣乔纳森·雷诺兹在议会强调,钢铁对英国来说非常重要,他还表示以后不会再引进中国公司到英国的钢铁行业。
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英国钢铁厂的设备在欧洲算是最老旧的,能耗比中国高出很多,可是政府却不批准企业提出的设备升级请求,升级费用大约是10亿英镑。
英国政府反过来说,是中方主动停止供应天然气,但他们却不提英国自己在冬天也曾停止供应天然气,导致企业燃料储备严重不足。
更让人吃惊的是,英国工人罢工阻止敬业集团的管理人员进入工厂,这件事情却被说成是为了“防止设备损坏”,而英国钢铁协会和代表钢铁工人的工会对此表示欢迎。
种种迹象显示,英国政府声称的“国家安全”更像个幌子,实际目的是掩盖政治和经济盘算,试图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借此转移国内矛盾。
英国钢铁产业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西方去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脱欧后,英国失去了欧盟市场,能源成本是德国的三倍,人工成本是中国的五倍,亏损在所难免。
英国政府不愿承认“自由市场”失效,宁愿用纳税人的钱维持低效产能,只能通过打压中企来转移视线,同时迎合国内日益增长的“中国威胁论”调调。
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卢克等人,在英国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恶意歪曲中国企业在电信、安防、核能、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污蔑中国“破坏外国工业基础”,煽动民众对中国企业的敌意。
中企的困境与反击
敬业集团的遭遇并非偶然。
现在全球化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遇到政治、经济和舆论上的难题。
英国政府的举动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权益,也破坏了国际投资环境,让全球投资者对英国市场失去信心。
不过,敬业集团也在积极应对。
2024年9月29日,敬业集团与日钢营口中板有限公司合并,现在拥有六条生产线,年产量高达1500万吨。
这让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中厚板制造商,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针对英国政府的不合理做法,中国政府和企业不再保持沉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两国应该以互惠互利为基础,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希望英国政府能够公平对待在英国投资的中国企业,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避免将经济合作问题与政治和安全挂钩。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也指出,英国钢铁企业普遍面临困境是实际情况,希望英国方面能够冷静处理。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其中包括运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以及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
自由市场的虚伪与全球化的未来
英国政府现在的做法,让人看清了西方国家在自由市场问题上的虚伪面孔。
当年撒切尔夫人大力推动英国钢铁私有化,现在政府又搞“二次国有化”,政策变来变去,完全是政治人物为了自身利益的盘算。
中国企业去英国投资时,他们热情欢迎,一旦企业出现亏损,就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强行接管,甚至不愿意支付合理的市场价格,还说企业“实际价值为零”。
这种“用得着就拿来,用不着就扔掉”的霸道逻辑,比关税大棒更让人担忧。
英国政府这样做,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让国际社会对英国市场经济的信任大打折扣,损害了英国自身的国际形象
如果英国政府一意孤行,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英国钢铁公司的遭遇,反映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利益、经济状况和企业经营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英国政府的做法,既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违背了自由市场的原则。
英国的案例提醒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时必须充分评估政治风险,提前做好应对方案,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经济全球化让各国联系紧密,大家互相依赖,利益交织。
英国若想靠损害别国企业来保护自己,最终只会伤害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
英国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引来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大家都搞保护主义,这就会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最终谁也得不到好处。
参考信息:
环球时报:眼看英国将炼不出钢,英议会通过紧急法案
环球时报:英国称将从中国企业手中接管英国钢铁公司,外交部回应
北晚在线:“史无前例”!英国政府将接管英国钢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