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南京乞丐向汶川捐所有家当,成网红后,出来乞讨都会被敬酒

静白随心娱乐 2024-11-14 05:20:33

2021年的秋天,南京江宁区金宝市场门口,一个熟悉的身影引起路人驻足。头发花白的老人,身着破旧,胸前却挂着一个特别的牌子——"感动无数中国人,汶川捐款中国第一人"。

他就是南京街头颇有名气的乞丐徐超。

这位老人,你可能觉得是在用善举来博眼球。但在南京这个地方,提起徐超可是无人不知。美食街上的店家见他来了,笑呵呵地打趣:"呦,大老板又来收账啦?"路过的食客认出他,非要请他喝两杯,还要拉着合影。

这哪像是对待乞丐的态度?倒像是遇见了老朋友。要说这"大老板"的称号,还真不是白叫的。徐超从不矫情,有人给酒就喝,有人要合照就笑。三杯酒下肚,他就会开始侃侃而谈自己的故事。

不过,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背后,藏着一个感动了无数人的故事。

"给了又给,你真是个好人。"这是徐超常说的一句话。简单的话语里,却透着一股子真诚。

手里拿着的不是普通的茶缸,而是承载着无数善意的容器。每一分投入其中的钱,都会有它独特的使命。

大家都说现在的网红来得快去得也快,可徐超这个"网红乞丐",却在街头一待就是十多年。他不靠浓妆艳抹,不靠哗众取宠,只靠一件事——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温暖。

说起他为什么会出名,还得把时间拨回到2008年那个牵动全国人民心弦的特殊时刻。没人会想到,一个靠捡剩饭过活的乞丐,会在那样一个时候,做出让所有人动容的选择。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网红故事,而是一个关于人性闪光点的瞬间。在这个全民网红的时代,徐超用最朴实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影响力"。

他的故事,或许能给那些追求十分钟热度的网红们,上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让我们跟随时间的脚步,回到那个改变徐超命运的2008年,看看这位特殊的"网红"是如何用444。01元,书写了一个足以流传的善举传奇。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南京街头出现了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手里攥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走进了抗震救灾募捐点。这张钞票,是他全部积蓄的四分之一。

他叫徐超,一个靠捡剩饭度日的乞丐。

"这有啥可犹豫的?"徐超把钱放进募捐箱时说得特别干脆。你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不,这才是开始。两天后的5月19日,他又来了,这次带来的是339。01元。

要知道,这可是他全部的积蓄啊!就连负责募捐的工作人员都愣住了。"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更不容易。"徐超说完这句话,潇洒转身就走。

这一幕,看哭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有认识徐超的人说:"平时见他都是捡别人剩饭吃的,没想到一下子能捐这么多。

其实在这之前,徐超已经捐过一次钱了。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他把身上仅有的5块钱全都捐了出去。这样算下来,徐超总共捐了三次:5元+100元+339。01元=444。01元。

这个数字,放在动辄上万的捐款数额面前,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请记住,这是一个靠乞讨度日的人,倾其所有的善举。

他住在桥洞下,以剩饭为食,却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给了素未谋面的灾区人民。

这份震撼,不在于数字的大小,而在于一颗心的分量。徐超从不避讳自己乞丐的身份,可就是这样一个身份,却让他的善举显得格外珍贵。

当时的新闻报道出来后,整个社会都被震撼了。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乞丐能做出如此大义的选择?有人感动,有人质疑,但徐超只是平静地说:"我会把得到的钱继续捐出去。

就这样,一个普通的乞丐,因为自己朴实的善举,在汹涌的爱心捐助大潮中,写下了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章。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而这,也只是徐超慈善之路的起点。

2009年4月,一个转折点悄然而至。北京媒体人相晓冬,专程跑来南京找到了徐超。这位记者被徐超的故事深深打动,打算带他去北京发展。

但相晓冬没有直接表明来意,而是默默跟在徐超后面观察。看着徐超拿着茶缸向路人讨钱的样子,有人嫌弃躲开,有人驻足给予,徐超始终面带微笑,不以为意。

被发现有人跟踪时,徐超的反应很有意思。他二话不说,转身就把茶缸伸向了相晓冬:"给了又给,你真是个好人。

"这句质朴的感谢,让相晓冬更加确定了自己的决定。

就这样,这位街头乞丐踏上了北京之路。相晓冬给徐超开通了博客,联系媒体造势,搞起了网络募捐。口号很响亮:"一切乞讨所得,公开透明,一半捐给灾区,一半用作生活所需。

短短十多天,网络募捐就收到了6500元。趁着汶川地震一周年,两人从北京赶到四川成都,在绵阳市安县茶坪乡向灾民捐了1000元。

四川省慈善总会还特意颁发了捐赠荣誉证书。

但好景不长,麻烦来了。网友开始算账:募得6500元,只捐1000元,这跟说好的"一半捐赠"完全对不上啊!质疑声、谩骂声接踵而至。

相晓冬解释说:"我们花的钱都记过账了,肯定会补上。"但网友并不买账,"以义谋利"的帽子扣了下来。

面对质疑风波,相晓冬想出个奇招——拜徐超为义父。但这反而让事情更复杂了。徐超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地方睡觉,有个洗脸的地方就行。

最终,徐超选择了回归。他告别了北京的繁华,重新回到了最熟悉的桥洞生活。这一选择,或许让很多人不解。

但对徐超来说,简单的生活才是最自在的。

这段经历像是一场梦,让徐超短暂尝试了"网红"的滋味。但比起复杂的网络世界,他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行善。

每天讨到几十上百块钱,除了基本生活,其他全都捐出去。这才是他想要的人生。

在这个人人都想当网红的时代,徐超选择了最原始的方式继续他的善举。这个决定,让他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而动人。

2018年,徐超已经69岁了。十年过去,他的左腿因为长期睡在桥洞下,落下了严重的风湿病和关节炎,走路都有点跛。

但这些都没能阻挡他继续行善的脚步。

一件让人暖心的事就发生在南京江宁区。一个小女孩得了重病,急需一大笔医疗费。徐超翻遍全身,凑了几百块钱给孩子父母。

这点钱看似杯水车薪,但他没有放弃。凭借这些年认识的"大老板"们,徐超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一位老板,为小女孩捐出了救命钱。

当孩子父母要跪谢时,徐超摆摆手说:"又不是我掏钱救的,谁掏钱你们去谢谁。"这话说得实在,却道出了他做事的本心。

十年来,徐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通过不断的乞讨,他累计捐款超过了28000元。这些钱去哪了?有的帮助贫困学生上学,有的资助困难群众渡难关。

每一分钱的去向,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2018年5月,是汶川地震十周年。这一年,徐超带着乞讨来的18000元,再次踏上了去往汶川的路。在映秀镇,他挨家挨户地敲门,见到贫困户就掏钱相助。

这一次,他是完完全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慈善。

在南京的美食街上,徐超早已是个"名人"。他的标配装扮是:蓝色T恤、花白头发,胸前挂着"汶川捐款中国第一人"的牌子,手里握着装钱的茶缸。

街坊们见了他,不是给钱就是敬酒,有时还要合影留念。

徐超从不拒绝这些善意。哪怕知道有人是故意灌他酒,他也来者不拒。在他看来,只要能换来更多可以帮助他人的钱,这些都不算什么。

这哪是在要饭?分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撬动更多的爱心善举。徐超用十年时光,诠释了一个乞丐也能成为慈善家的传奇。

酒过三巡,徐超常常会跟身边的食客聊起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年轻时是个酒厂推销员,为了卖酒没少陪酒,这才练就了千杯不醉的本事。

后来凭着努力,居然还当上了酒厂厂长。

"可我不喜欢那样的生活。"每当说到这,徐超总会露出释然的笑容。于是他选择了放下一切,开始了流浪生活。

这些话,或许是酒后吐真言,又或是醉酒后的海阔天空,但却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有人说他是在道德绑架,利用同情心赚钱。面对质疑,徐超总是一笑了之:"有人说我肤浅,也有人说我不要脸,我从来不在乎,只要你能给我钱,我就能把这钱捐出去,随便你们怎么说。

"年纪大了,见不得别人吃苦。"这是徐超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心里,桥洞虽不避风,但能挡雨;河水虽冰凉,却能洗把脸。

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足够。

从来没人能说清楚,是什么让一个曾经的酒厂推销员,选择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但徐超用行动证明,即便是一个乞丐,也能为这个社会带来温暖。

这些年,他成了富商和困难群众之间的桥梁。那些想做慈善又找不到门路的老板,都愿意通过徐超的手,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他用乞丐的身份,行善事者之实。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徐超活出了另一种人生价值。或许,这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最好的生活方式。

从汶川地震那年的444。01元,到如今累计超过28000元的捐款。徐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这大概就是一个乞丐的尊严,也是一个善者的选择。

0 阅读:0

静白随心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