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间作种植模式,利用光热资源互补,提升整体产量

姬泽浩淼说 2025-03-29 09:51:08

**推广间作种植模式,利用光热资源互补,提升整体产量**

一、提出问题

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年复一年地辛勤耕种,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就像我的邻居老张,他家那几亩地一直种着小麦。每年小麦的生长周期里,土地的光热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在小麦生长的早期,土地还比较空旷的时候,阳光毫无保留地洒在地里,可除了刚刚播种下去的小麦苗,没有其他作物来吸收这些光热资源。而到了小麦生长后期,植株逐渐茂盛,又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了土地,使得部分阳光无法深入到土壤表层,土地下面那些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或者其他潜在的共生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利用。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单一种植模式在应对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等方面也显得十分脆弱。一旦小麦遭遇病虫害或者市场价格暴跌,老张一年的辛苦劳作可能就付诸东流。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间,由于单一作物种植,某地区因病虫害爆发导致粮食减产平均达到15%左右,而且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单一种植的农户收入波动幅度比多样化种植的农户要大得多。这就如同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极高。

二、分析问题

(一)光热资源的浪费

传统的单一种植模式下,光热资源的利用是不充分的。以玉米种植为例,玉米植株高大,在生长过程中会形成较大的阴影面积。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其周围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处于阴影之中,这部分土地接收到的阳光明显减少。据农业科研机构测定,在玉米单作的田块中,约有30% - 40%的土地在玉米生长旺季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要素,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生长缓慢、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等问题。

不同作物对光热资源的需求在时间上也有差异。比如,叶菜类蔬菜在幼苗期需要较为柔和的光照,而到了生长旺盛期则需要充足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单一种植叶菜类蔬菜时,很难精准地满足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热资源的需求。而如果采用间作模式,就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土壤肥力下降

长期单一种植同一种作物,会使土壤中的养分逐渐失衡。小麦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如果连续多年种植小麦,土壤中的氮元素会被大量消耗,而其他元素如磷、钾等相对过剩或者得不到有效补充。据调查,连续种植小麦超过五年的土地,土壤中的氮含量平均下降20%左右,土壤肥力明显下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而且,单一种植还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单一。土壤微生物在土壤肥力的形成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作物根系分泌物不同,能够吸引和培育不同的土壤微生物。单一种植使得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减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简单,从而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土壤肥力的促进作用。

(三)抵御风险能力弱

就像前面提到的老张,单一种植小麦使得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大规模的小麦锈病,由于周围都是小麦,病菌会迅速传播,几乎没有缓冲的余地。而且,市场对单一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巨大。如果某一年小麦丰收,但市场上小麦供过于求,价格就会暴跌,农民的收入就会锐减。这种单一种植模式缺乏多样性,无法通过不同作物的互补来分散风险。

三、解决问题

(一)间作种植模式的类型及优势

1. 高矮间作

高矮间作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间作模式。比如玉米和大豆的间作。玉米植株高大,大豆植株相对矮小。在玉米和大豆间作的田块里,玉米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挺拔地站立着,而大豆则在玉米的“庇护”下茁壮成长。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虽然会遮挡一部分阳光,但大豆属于耐阴作物,它能够充分利用玉米株间透下的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据实验数据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时,大豆的产量比单作时仅减少5% - 10%,而玉米的产量基本不受影响,由于大豆具有固氮作用,还能为玉米提供一定量的氮肥,减少了氮肥的使用量,提高了土壤肥力。

2. 直立与匍匐间作

像棉花和甘薯的间作就属于这种类型。棉花植株直立向上生长,甘薯则是匍匐在地面蔓延生长。棉花的地上部分充分接受阳光照射,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而甘薯的藤蔓在地面生长,一方面可以利用棉花植株遮挡阳光后剩余的地表光热资源,甘薯的藤蔓覆盖在地面上,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起到保墒的作用。据农业部门统计,棉花和甘薯间作的模式下,棉花的纤维品质有所提高,甘薯的产量也能达到单作时的80% - 90%左右。

(二)间作种植模式对光热资源的互补利用

间作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作物在空间和时间上对光热资源需求的差异。从空间上看,高矮作物搭配,使得不同高度的空间都能被有效利用。在果园里套种牧草,果树高大,占据上层空间,牧草在果树下层的地面空间生长。白天,果树的上层枝叶吸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到了傍晚或者阴天,牧草则可以利用散射光进行光合作用。从时间上看,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不同。如在一块田地里先种一季早熟的蔬菜,收获后再种一季晚熟的粮食作物。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土地的光热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避免了闲置期。

(三)间作种植模式对提升整体产量的意义

1. 提高土地利用率

间作种植模式让土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原本单一种植时可能只有一部分土地在某一时间段被有效利用,间作后,多种作物共同生长,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在一块1亩的田地里,单作小麦可能只能收获1000斤小麦,但如果采用小麦和豌豆间作,小麦产量可能达到800 - 900斤,豌豆产量能达到300 - 400斤,总产量相比单作小麦有了明显的提升。

2. 增强生态稳定性

间作种植模式构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同作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如前面提到的玉米和大豆间作,大豆的固氮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而玉米的植株为大豆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遮荫环境。这种相互关系使得田间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能够抵御更多的病虫害和环境变化。当遇到病虫害时,由于作物种类多样,病虫害很难大规模传播,降低了整体的受灾风险。

(四)推广间作种植模式的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加大对间作种植模式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手册、设立示范基地等方式,让农民了解间作种植模式的优势和具体操作方法。就像在一些农业发达地区,政府组织农民到间作种植示范田参观学习,让农民亲眼看到间作种植带来的高产和高效,激发他们尝试新种植模式的积极性。

2. 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要为农民提供间作种植的技术支持。包括作物品种的选择、种植密度的确定、施肥灌溉的管理等方面。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推荐合适的间作作物组合。在干旱地区,推荐耐旱作物间的间作模式,并指导农民如何合理灌溉;在肥沃的平原地区,推荐高产作物间的间作模式,并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3. 政策扶持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扶持间作种植模式的发展。比如,对采用间作种植模式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在农资供应上给予优惠价格等。这样可以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采用新种植模式的主动性。

间作种植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升整体产量的有效方式。它不僅能够解决传统单一种植模式面临的诸多问题,还能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当积极推广这种种植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受益,让我们的土地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就像老张,如果他能尝试采用间作种植模式,也许他的土地就能焕发出新的希望,他的收入也能得到稳定的提高,不再为单一作物种植带来的风险而担忧。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间作种植模式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