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世界政治舞台上,除主权国家外,还有一些未获得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政权。比如巴勒斯坦、阿富汗(塔利班政权)。
▲有限承认政权(绿色为联合国会员国、橙色为至少有一个联合国会员国承认该政权、红色为未被任一联合国会员国承认)
在相对发达的欧洲大陆,也有这样获得“有限承认”的政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科索沃。
宗教、民族构成复杂的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科索沃就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内陆,面积1.1万平方公里。
▲科索沃的位置
冷战结束后,科索沃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于2008年宣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虽然科索沃未能加入联合国,但却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普遍支持。
98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其“独立”地位,而塞尔维亚则坚持科索沃是本国的一个自治省。
国际社会在科索沃问题上观点分裂,有的西方人把它称为“欧洲最年轻的国家”。
那么,科索沃究竟是不是独立国家?南斯拉夫解体后,科索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独立”的?
▲科索沃“首都”
一、故乡与摇篮如今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构成复杂,主要分为南部斯拉夫人、希腊人、阿尔巴尼亚人等。
▲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三大主要民族公元前33世纪,希腊文明诞生在巴尔干最南端,居住在希腊人北方的伊利里亚人(阿尔巴尼亚人祖先)也被希腊文明的曙光照耀。
如今在巴尔干分布最广的南部斯拉夫人,则是在6世纪末因民族大迁徙来到此地。
▲民族大迁徙
南部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时,当地正被鼎盛期的拜占庭帝国所统治,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臣服于拜占庭并皈依东正教,小部分臣服于西欧的天主教国家。
9世纪后南部斯拉夫人分化成塞尔维亚(信仰东正教)、克罗地亚(信仰天主教)等民族。
▲斯拉夫人分布
塞尔维亚人分布在巴尔干半岛西部内陆,公元780年,塞尔维亚公国成立。为防范临近的保加利亚人入侵,塞尔维亚选择臣服于拜占庭帝国以求获得保护。
进入12世纪,拜占庭国力衰落,塞尔维亚脱离拜占庭控制。13世纪,塞尔维亚从拜占庭手中夺走了科索沃地区。
塞尔维亚人还南下扩张,征服了居住在巴尔干西部沿海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获得了出海口。
▲自立门户的塞尔维亚
广布的山地限制了巴尔干各地的沟通,但阿尔巴尼亚人也借此保住了民族特色,没有被斯拉夫人同化。
▲巴尔干地形图
1346年,塞尔维亚国王斯蒂芬·杜尚建立塞尔维亚帝国,与拜占庭皇帝分庭抗礼,帝国的首都位于今科索沃境内的普里兹伦。
▲14世纪的塞尔维亚
作为东正教世界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帝国全境原属于君士坦丁普世牧首管辖(驻地位于拜占庭帝国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为摆脱拜占庭的影响,杜尚建立了独立于君士坦丁堡的新牧首,驻地位于科索沃的佩奇。在塞尔维亚的民族记忆中,科索沃是承载塞尔维亚民族荣耀的地方。
公元1355年,杜尚皇帝去世。由于继任者的无能,帝国很快陷入分裂。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凶悍的敌人-奥斯曼帝国正在东方悄然崛起。
▲崛起的奥斯曼
二、“变味”的科索沃14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向巴尔干扩张,保加利亚人、希腊人相继被征服。此时半岛上能打的仅剩塞尔维亚人。
科索沃是巴尔干南部的交通中心,更是塞尔维亚的核心。
1389年6月,10万奥斯曼大军与塞尔维亚人为主的联军在科索沃展开对决。奥斯曼帝国赢得了最终胜利,曾见证塞尔维亚辉煌的科索沃,如今却奏响了民族沦亡的悲歌。
▲奥斯曼征服巴尔干
至15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吞并了整个巴尔干。作为伊斯兰教国家,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及其他征服地区向非穆斯林居民征收高昂的赋税,而穆斯林则免于征税,借此吸引异教徒皈依伊斯兰教。
自视为东正教世界柱石的塞尔维亚人不肯就范,且科索沃在被奥斯曼征服过程中惨遭兵燹,大量塞尔维亚人离开了世代居住的科索沃,前往中欧的匈牙利、奥地利。
▲欧洲宗教地图
邻近的阿尔巴尼亚人历史上先后被希腊、罗马、拜占庭、塞尔维亚统治。信仰在多神教、天主教、东正教间变化。对他们而言,选择哪种宗教更像是对统治者的妥协,缺乏必要的忠诚。
阿尔巴尼亚土地贫瘠、经济落后,皈依伊斯兰教能让阿族获得奥斯曼帝国的认可,为民族发展赢得出路。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加入奥斯曼军队,在奥斯曼统治的5个世纪中,25名阿尔巴尼亚人成为帝国的宰相。
▲奥斯曼军队中的阿尔巴尼亚人
奥斯曼帝国将伊斯兰化的阿尔巴尼亚人迁入科索沃,填补因塞尔维亚人迁徙而造成的人口空白,科索沃逐渐“阿尔巴尼亚化”。
征服巴尔干后,奥斯曼帝国以此为基地多次入侵中欧。1683年,奥斯曼大军在维也纳城下战败,帝国国势开始滑落。
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国家机器的腐朽让奥斯曼帝国的发展停滞。到18世纪末,曾让欧洲震颤的奥斯曼帝国反倒沦为欧洲列强的猎物。
▲帝国领土日益萎缩
为了控制黑海,俄国急需将巴尔干纳入势力范围,俄国利用巴尔干斯拉夫人的东正教信仰和斯拉夫主义,挑战奥斯曼在黑海和巴尔干的地位。
奥地利为了向巴尔干扩张,也鼓动巴尔干各民族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
1821年,希腊人打响了巴尔干民族独立的第一枪。在英法等国支持下,奥斯曼帝国在1832年承认希腊独立。塞尔维亚等民族也掀起起义,迫使奥斯曼帝国给予更多自治权。
▲1840年的巴尔干半岛
1877年,俄国发动第10次俄土战争,大举入侵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难以招架,被迫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地的独立,但被塞尔维亚视为民族摇篮的科索沃仍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科索沃仍在奥斯曼帝国手中
到1900年,阿族已占科索沃人口的60%,余下40%由土耳其人、塞尔维亚人等民族共同构成。但塞族不会因为当地民族构成改变而放弃科索沃。
到20世纪初,尽管巴尔干半岛出现了许多新独立的斯拉夫国家,但半岛的大片领土仍掌握在奥斯曼帝国手中。
为了夺取土地,1913年,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组成同盟对奥斯曼帝国宣战。
奥斯曼军队无力抵抗,塞尔维亚占领了科索沃,计划向西占领阿尔巴尼亚地区,获得出海口并实现“大塞尔维亚”计划。
▲战争后的领土变化
奥匈帝国(1867年由奥地利帝国改组而来)不想让塞尔维亚做大,因为从宗教上来说,奥匈帝国信奉天主教,塞尔维亚信奉东正教;从民族感情上来说,塞尔维亚更亲近于同属斯拉夫国家的俄国,而俄奥在巴尔干是竞争关系。
在奥匈帝国调停下,塞尔维亚得到了科索沃,但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塞尔维亚拥有出海口的计划破灭。
阿尔巴尼亚独立了,可阿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塞尔维亚吞并,这让阿民族主义者很是不满。
▲20世纪初阿尔巴尼亚族分布(棕色)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在外交讹诈塞尔维亚政府无果后,奥匈帝国出兵入侵塞尔维亚,一战爆发。
这场持续4年的战争最终让奥匈帝国分崩离析,塞尔维亚趁机控制了奥匈帝国境内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斯拉夫人聚居区,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国。
塞尔维亚人在这个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民族主义思潮带动下,少数族裔遭受打压。居住在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因为伊斯兰教信仰而遭受压迫。
贫穷的科索沃注定无法成为欧洲舞台的主角,随着二战爆发,科索沃乃至整个巴尔干又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战争之中。
▲一战后的南斯拉夫王国(米黄色为新兼并领土)
三、非我族类从1938年起,由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纳粹德国相继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
意大利不甘落后,为了在巴尔干半岛建立桥头堡,意军在1939年吞并了阿尔巴尼亚。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通过扩张,德意两国成为南斯拉夫的邻国。为防止南斯拉夫王国倒向同盟国,轴心国在1941年入侵了南斯拉夫。
战败的南斯拉夫被德意肢解,依据民族成分,阿尔巴尼亚族聚居的科索沃被并入意大利治下的阿尔巴尼亚,成为阿尔巴尼亚的“普里什蒂纳省”。
▲意占时期阿尔巴尼亚的领土扩大(米黄色)与行政区划(右图)
被轴心国占领后,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地出现大量抵抗组织,两地的游击队给德意军队造成巨大威胁。
南斯拉夫是巴尔干地区大国,当地游击队领导者铁托协助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组建游击队,并给予武器支援。
▲南斯拉夫游击队
二战后,阿南两国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两国的矛盾却爆发出来。
科索沃是阿南两国无法绕开的话题。在霍查看来,阿族是科索沃的主体民族。他在1946年首次出访南斯拉夫时就向铁托表示“应将科索沃归还阿尔巴尼亚”。
▲霍查(左)与铁托
铁托认为科索沃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他指责科索沃阿族充当意大利法西斯的帮凶。铁托还要求霍查提供军队,帮助南斯拉夫镇压科索沃阿族的起义。
科索沃争端愈演愈烈,意识到自身无力对抗南斯拉夫,霍查倒向苏联。苏联借科索沃问题打压南斯拉夫,这也成为日后苏南交恶的原因之一。
▲冷战期间,南斯拉夫并未加入苏东阵营
作为多民族国家,南斯拉夫模仿苏联,全境划为6个加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还试图吞并阿尔巴尼亚,使其成为南斯拉夫的第7个加盟国。
阿尔巴尼亚对此反应激烈,指责南斯拉夫图谋领土扩张。整个冷战期间,阿南两国关系始终不睦。
▲阿尔巴尼亚练兵备战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加盟共和国下辖的自治区,即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区。南斯拉夫境内的阿尔巴尼亚人对此难以接受。
到20世纪60年代,阿族是南斯拉夫的第4大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在科索沃,阿族人口占比更是超过65%。
人口规模小于阿族的斯洛文尼亚族、马其顿族、黑山族都拥有自己的共和国,阿族聚居的科索沃却只是个自治区。
▲6个加盟共和国
塞、克等斯拉夫人占南斯拉夫人口的8成以上,南斯拉夫的民族政策也强调维护斯拉夫人的利益。
反观南境内的阿尔巴尼亚族,1946至1966年,数万阿族人遭到监禁,超过40万阿族离开科索沃,迁往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等国。
直到60年代,为安抚境内阿族的情绪,南斯拉夫在新宪法中承认了科索沃阿族的自治权。科索沃-梅托希亚由自治区变为自治省,获得了地方教育、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南斯拉夫民族分布
塞尔维亚以“防范民族主义”为由,禁止阿族自由悬挂象征民族身份的山鹰旗帜,塞尔维亚语学校也在科索沃遍地开花。
阿族认为这严重损害了自身民族权益,要求脱离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境内成立专属于阿族的加盟共和国。
阿族体量较大,且信仰伊斯兰教,在南斯拉夫这个斯拉夫人占主体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阿族加盟共和国没能成立,甚至自治省名字中“梅托希亚”这个塞语地名都没能取消。
▲山鹰旗帜
科索沃一直是南斯拉夫境内最落后的地区。为了支持当地发展,从1965年起,南斯拉夫对落后地区的扶持资金中,40%流向科索沃。
南斯拉夫的投入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1947年,科索沃的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约为南斯拉夫平均值的49.3%。
到了1988年,这一数值反倒下降到27%。与南斯拉夫最富裕的斯洛文尼亚地区相比,二者的人均GDP差距从1948年的3.3倍,扩大到1991年的9.7倍。
▲南斯拉夫经济布局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专项资金不顾及实际情况,盲目发展加工业,致使当地经济结构失调。
其次,科索沃的阿族人口生育率极高,1953至1982年,当地阿族人口从53万增长到123万,占科索沃人口比重从65%上升到77.5%。人口的快速增长迅速稀释了有限的经济增长。
▲科索沃在南斯拉夫的位置
科索沃的阿族人对经济停滞十分不满,南斯拉夫其他民族吐槽给落后地区输血拖了发达地区的后腿,南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铁托是克罗地亚族(南斯拉夫第二大民族),他为了压制塞尔维亚族实力的膨胀,给予其他民族更多权力,以形成制衡局面。
1982年铁托去世,失去了这位政治强人的束缚,这种制衡关系迅速失控。大塞尔维亚主义复兴,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希望获得独立,民族问题再露锋芒。
1981年,科索沃的阿族举行示威,要求将科索沃升级为加盟共和国。虽然遭到塞尔维亚的压制,但科索沃阿族人独立的火焰已熊熊燃烧起来。
▲塞尔维亚人主张控制南斯拉夫的绝大部分(蓝色)
四、“独立”大道上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下爆发内战。为了争夺边境地带的民族混居地区,1992至1995年,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民族大打出手。
▲惨烈的内战
至1992年,南斯拉夫6个加盟共和国中的4个相继独立,余下的塞尔维亚、黑山组建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科索沃仍属南联盟中的塞尔维亚共和国。
前南斯拉夫境内的独立浪潮影响到了科索沃,当地阿族在1992年5月自行建立“科索沃共和国”,阿族政治家鲁戈瓦当选“总统”。
此时前南境内战火连天,国际社会并未关注科索沃的变化,除了阿尔巴尼亚以外,再无第二个国家承认“科索沃共和国”。
▲被誉为科索沃“国父”的鲁戈瓦
阿尔巴尼亚国内激进分子试图合并科索沃。奈何阿尔巴尼亚在东欧剧变中也发生政权更迭,让本不厚实的家底雪上加霜,无力干预科索沃局势。
科索沃希望通过非暴力的方式取得独立,南斯拉夫内战暂时没有波及此地。
1995年南联盟与西方国家签署《代顿协议》,这标志着南斯拉夫内战的结束,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波黑等前南加盟国划定了边界。
《代顿协议》规定“南联盟国境不再发生新的改变”,这断绝了科索沃独立的可能性。1996年,科索沃阿族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武力独立。
▲手举阿尔巴尼亚国旗的科索沃解放军
塞尔维亚人成为南联盟的绝对主导民族,塞族人绝不允许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派遣大量军警进入科索沃,试图控制当地局势并消灭科索沃解放军。就在前南斯拉夫境内其他地区战火渐熄的同时,科索沃却变得硝烟弥漫。
塞族军警与科索沃解放军的交火持续到1999年,科索沃的阿族和塞族平民遭到对方民族武装的驱赶甚至是屠杀。
▲科索沃战争
自19世纪起,俄罗斯出于“斯拉夫民族情谊”和势力扩张的需要,为塞尔维亚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西方国家试图肢解塞尔维亚人主导的南斯拉夫,俄罗斯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国力虚弱,但也尽可能地支持塞尔维亚控制科索沃。
南联盟在外交上亲近俄罗斯,这让西方国家感到不适。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谈,讨论美国提出的和平方案。
▲挥舞俄罗斯国旗的塞尔维亚人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南联盟和科索沃的阿族对方案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
▲时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是“大塞尔维亚主义”支持者
北约表示,该方案的80%内容不得更改,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最终阿族代表签署了协议,但南联盟拒绝签字。
空袭期间,俄罗斯为了支持南联盟,同时为了保住在巴尔干的政治利益,出动200名精锐空降兵夺占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机场。俄军一度与附近的7000名北约士兵形成对峙,但最终没有引发冲突。
俄罗斯的支持无法帮助南联盟对抗北约,南联盟被迫同意塞族武装撤出科索沃、当地交由维和部队控制,南联盟自此丧失了对科索沃的控制权。
▲驻扎在科索沃的北约部队
对于科索沃的国际地位,在俄罗斯等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在1999年通过第1244号决议,承认南联盟对科索沃的主权。
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建立了完善的政权体系,南联盟在2003年改组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
▲黑山是加盟共和国,科索沃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
在联合国的授意下,关于科索沃地位的谈判在2005年启动,由于各方分歧巨大,谈判没能取得结果。
2006年,黑山通过公投独立,这刺激了科索沃地方政府,认为科索沃也拥有独立的权力。
▲黑山独立
塞尔维亚政府坚持认为,黑山是与塞尔维亚平级的两个国家,黑山独立无可厚非。但科索沃只是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政治地位低于黑山。
随着2007年二次谈判的失败,科索沃局势再度紧张起来。
2008年2月14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科索沃的紧张局势。俄罗斯等国力挺塞尔维亚,支持其对科索沃的主权声索。这场会议不仅没有帮助缓解科索沃局势,反倒加剧了局势恶化。
科索沃生怕俄罗斯等国在联合国再搞出不利于己方的决议,索性在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
美国等西方国家迅速承认科索沃“独立”,但这公然违背了联合国1244号决议精神,否认了塞尔维亚对科索沃的主权。
▲科索沃议会宣布“独立”
在西方国家的“带头表率”下,截至2021年,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科索沃获得其中98个国家的承认,并与其中的86个联合国成员国“建交”。
作为践踏联大决议的结果,联合国拒绝接纳科索沃加入。塞尔维亚政府也展开外交公关,试图减少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数量。
“独立”的科索沃实行议会制(类似于德国、印度等国),总理是国家的实际“当家人”,总统只是虚位元首。
当地仍是欧洲最贫穷的地方。截至2021年,科索沃GDP总量仍不足100亿美元,人均GDP约4000多美元,仅塞尔维亚的一半水平。
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政客意图实现“阿科合并”,毕竟两地的阿尔巴尼亚族都是一家人。但阿尔巴尼亚人均GDP也不过5000美元,几乎全欧垫底。科索沃对“穷穷联合”的热情并不高。
▲手举阿尔巴尼亚和美国国旗的科索沃民众
科索沃问题是塞尔维亚的核心关切,但塞尔维亚无力改变科索沃现状。为加入欧盟,塞尔维亚试图缓解与科索沃的关系。
2017年,刚刚当选塞尔维亚总统的武契奇表示“塞尔维亚如果接受科索沃的现状,就会一直被困在冷战的格局中”。
在西方国家介入下,塞尔维亚与科索沃频繁接触。双方甚至在2018年计划交换边境领土。但塞尔维亚不肯在承认科索沃这个问题上松口。
▲被特朗普“召见”的武契奇
时至今日,科索沃,这片见证了塞尔维亚辉煌历史的土地已鲜见塞尔维亚的痕迹。当地的阿尔巴尼亚族虽然“裂土称王”,却也不得不在贫穷的泥淖中前行。
▲科索沃“首都”
长期作者|碧落清遥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