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启山,1958年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76年12月,在我18岁那年响应国家号召,从台州专区农机厂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浙江省某装甲运输团三营九连。
王德庆是我的同班战友,比我大两岁,河南信阳人。他因为家里条件困难,初中没念完就辍学了。
入伍前在老家农村插队。性格要强,但文化基础确实差了些。
记得刚入伍那会,我俩住上下铺。每到晚上休息前,我都会抽空教他写作文、讲解数学。
那时部队提倡"一帮一",带着他进步,我自己也获得了不少进步。1978年,我们一起光荣入党。
转机出现在1980年。
上级通知要在团里选拔五名优秀士兵参加军区举办的运输专业培训班,结业后有机会提干。
这对于我们这些士兵来说,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时我在连队担任运输班副班长,成绩优异,多次获得"五好战士"称号。连队初选后,我和王德庆都进入候选名单。
但最终只能选一个人参加。
就在选拔前夕,一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我负责的运输车突然出现离合器故障,导致一次重要的演习物资运送延误。
按照规定,这种责任事故要记过处分。
更要命的是,有人在团部举报,说我平时经常私自用公车帮附近村民拉货赚外快。
虽然这纯属子虚乌有,但在那个年代,这种性质的指控极其严重。
一时间,我像掉进了冰窟。虽然连长、指导员都了解我的为人,但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最终,我失去了参训资格。
王德庆顺利入选,参加了为期半年的培训。1981年底,他如愿以偿提了干,分配到团部当了参谋。
而我,继续在连队当着普通班长。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离合器故障是人为造成的。当时修车的老武同志临转业前告诉我,他亲眼看见有人往离合器里加了细砂。
至于举报信,更是欲加之罪。但这些都已不重要了,我选择了沉默。
1983年底,我转业回到台州。起初在市运输公司当调度员,凭着在部队积累的经验,工作很快得到领导赏识。
1985年,我被提拔为车队队长。到了1990年,已经是分公司副经理。
1992年的一天,公司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是王德庆,已经是团里的后勤处长,中校军衔。他找到我,说是想请我帮忙解决一批退役军车的处理问题。
那时的军车退役处理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往往会造成资源浪费。他希望我能帮助妥善安置这批车辆,让它们发挥余热。
看着昔日战友略显疲惫的面容,我恍然明白,这次见面不仅仅是为了公事。
果然,酒过三巡,他说起了当年的往事。
"启山,这些年我一直想找你。"他的眼圈有些发红,"那年的事情,是我对不起你。举报信是我写的,离合器也是我让人做的手脚。"
"我知道。"我平静地说,"其实从你提干那天起,我就猜到了。"
"那你为什么不揭发我?"
"揭发了又能怎样?伤害的是咱们的革命友谊。再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沉默良久,他突然起身,给我深深鞠了一躬:"这些年,我靠着这身军装升迁,可内心永远有个结。今天,我是来解开这个结的。"
看着他,我想起了那些峥嵘岁月。突然间,所有的怨恨都烟消云散。
我们终究都是普通人,在命运面前,有过软弱,有过妥协。重要的是,我们还能直面过往,直面内心。
最终,我们合作建立了一个退役军车维修服务中心,为转业军人提供就业机会。
这成了我们共同的事业,也是对那段往事最好的了结
1999年,我们荣获了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
王德庆也在2000年光荣退役,来到中心工作。我们合作无间,就像当年在军营里一样。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都已年过花甲。回首往事,我常想,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有未完的故事。
原谅别人,也是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