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卫生所内,炮火轰鸣,震耳欲聋。硝烟刺鼻,与浓烈血腥气交织,弥漫整个空间。
凳子上,一名战士右臂受伤严重,炮弹炸裂致血肉模糊,骨头破碎,破碎袖子与伤口皮肉粘连,仅靠少许皮肉维系。
他面色苍白如纸,汗珠不断从额头滚落,沿脸颊流下。战场上医疗物资匮乏,连麻醉药都缺,情况棘手。
他伸出左手,拿起湿透的毛巾说:“我都不惧,你们何惧?上!”随后,他将毛巾咬紧,医生洒酒消毒锯子,开始一下下地锯起来。
每一下拉扯都伴着刺耳的“嘎吱”声,肌肉被撕裂,骨头相互摩擦。他疼痛得浑身颤抖,眼球充血,却硬是一声不响,咬牙坚持。
贺炳炎是红军中的“独臂将军”,失臂后他仍冲锋在前,战场上所向披靡,手刃敌人数千。他心中唯有革命、党和人民,唯独不顾自己。
贺炳炎乃贺龙元帅麾下猛将,贺老总曾言:“宁舍一师,不失贺炳炎”,足见其战斗力之强悍。
贺炳炎15岁时随父加入红军,初因年幼被拒,他自荐为马倌。战士们劝其长大后再来,而他执意留下,愿承担任何工作。
贺龙恰好路过,轻抚其头道:“小子,年幼志却不小,去宣传队提浆糊桶吧。”
他破例入红军,初未准上战场。体壮后,贺龙允其杀敌。首战无畏,杀敌数人,作战勇猛。两年内,由班长升至政治指导员。
1932年,19岁的他被派往湘鄂西红军学校,任区队长,积极组织训练,制定计划,培养精锐士兵。毕业后,他任红3军手枪大队大队长,抵抗蒋军时,因枪少人多,他让枪给学员,自己持菜刀上阵。
贺龙麾下之兵,承其两把菜刀闹革命之勇,敌弹不及他刀速,迅疾斩敌一人,夺枪反击,令敌溃败。自此“小贺龙”名扬,然他谦逊自持,言不及贺老总。
此后,他率兵战场无敌,杀敌数万,屡退敌潮。总在关键时刻现身,扭转战局。
1934年,中央指令在贵州建革命根据地,贺炳炎领命率游击队发展武装,积极动员村民。队伍迅速壮大,由队扩为师,贺炳炎任师长。
在一次关键战役里,贺龙指挥军队作战,一制高点久攻不下,两突击队均失利。此时,贺炳炎主动请缨,贺龙即令火力掩护,为其开辟进攻路径。
他穿越枪林弹雨,从侧面突袭,逼近制高点,亲手斩杀数十敌军,成功占领高地并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但自身亦受重伤。
战后清点人数时,发现司务长在城中购军资,敌援军将至,他立即上马,孤身寻回司务长,眼疾手快带其突围,挥刀斩敌,英勇如赵子龙。
解放战争时期,他因表现突出被中央调至前线彭德怀麾下,因贺老总转后方支援。彭德怀脾气暴躁,初时贺炳炎颇感不适。
1947年,他与廖汉生受命攻打榆林及耙子山,两日未果,战士疲惫。彭德怀来电怒斥:“贺龙脸面尽失,尔等还算兵否?还敢再战否?”
贺炳炎闻言反驳,彭老总怒斥其不堪。贺炳炎气急摔电话,转身赴战场,率兵克难关,终夺耙子山。
贺龙闻讯后,召见二人严斥:“竟敢顶撞彭老总,遇困即克,我的兵须令行禁止。速向彭总致歉,你竟敢挂他电话,实属罕见。”
他们遵从贺龙的建议,向彭老总致歉。彭老总表示,他们也让他认识到自身问题,决定改进脾气,遂免去了道歉之礼。
此后,两人对彭老总心悦诚服,严格执行其指挥,屡战屡胜,在多场关键战役中立功。全军上下皆闻彭老总麾下有两员常胜大将。
抗战胜利后,贺炳炎在彭德怀麾下任职,但因战场负伤累积且年岁渐长,他频繁生病,身体状况影响工作,渐感力不从心。
贺龙闻其境况,欲调老部下至身边以便照顾。遂亲往见彭德怀,直言欲将其调至麾下之意。
但彭德怀拒绝调离贺炳炎,因其在军中威望高,担心无人能替,士兵不服,恐生乱军心。
贺龙详述了自身担忧及身体状况,指出一只胳膊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生活起居将颇为困难。
彭德怀理解贺炳炎的困境后,意识到不能因个人不舍而阻碍他,遂采纳贺龙的提议,决定调贺炳炎离开。
贺炳炎因才能出众,获两位老总关怀与爱护,并受到毛主席的特别优待。
贺炳炎,百度百科人物,其生平事迹详尽记录于该平台,涵盖了其军事生涯、重要贡献及生平概况,信息准确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