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用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的一句话: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不能开出一副包治百病的药方,我们需要的理论仅仅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因循守旧僵死的教条。
《刻意练习》可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2,在微信读书中售价18书币,也就是18元。
但微信读书每月赠送的无限卡已经足够阅读,所以没必要再去买,当然,看个人喜欢,毕竟也有书友喜欢阅读纸质书籍。
对于这类书籍,肯定会带有鸡汤成分在里面,但并不影响我们阅读。
对于我们一般的认知来说,那些取得功成身就的人,哪一个不是有天赋的呢?
当我们屡屡失败的时候,长辈们都会说:你没有那行的天赋,也不用灰心,所谓行行出状元,去其他行业闯闯就好了。
一般来说,我们的认知是这样升级的,天赋————》努力(1wh)比天赋更重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否有效呢?
从人类极限的七个数字,到现在能够记忆数十万数字的记忆大师。
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将导致大脑结构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曾经有个人做了这么一个试验,没有任何训练,只能记住七位数字。
经过反复去背,三天后,能记住九位数字。
第五天的时候,他换了一种训练方法,如果能记住五个数字,就去记六个数字,如果不能,就去记四个数字。
而经过两百多次的练习,这个人成功能够记住82个数字。
这可以说明,大脑的组织会因训练而发生变化,促使脑白质和脑灰质增加。
脑灰质在神经中枢起支配作用,脑白质起传导作用。
这个例子也可以用到销售里面,比如每月的目标是两个客户,等下个月就逐渐递增。
举一反三,也可以用到写作里面,如果我们每一次写作都是刻意练习,不断设立目标,每次进步一点点。
至于练习的方法,自然从屡次反馈里获得。
如果把大多数成功的人归结到刻意练习,那么天赋又怎么解说?
所谓天赋,其实只是预言的自我实现。
就是在暗示或者鼓励的作用下,激发出做那件事情的动力,从而预言就成真了。
如何刻意练习,机械性的重复,只是天真的练习,无法带来真正的进步。
比如有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的书,为什么在知识的领域没有更进一步,因为几十年来,重复用着一样的课件,没有更新迭代。
有些人热爱象棋,每天都会玩几个小时,为什么玩了10多年,水平还是没有进步,因为没有思考和复盘。
综上所述,
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比如上面那个例子,先从七个数字,然后逐渐增加。
第二,保持高度专注
第三,在情境中学习,相当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找到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找到可以模仿的榜样;将我们知道但难以表述的知识,找方法表述出来;然后就是举一反三了。
第四,做出反馈及其调整
第五,走出舒适区,就是突破瓶颈
第六,找个适合自己的导师
导师最大的作用就是,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提供及时的反馈。
经过不断练习之后,我们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会大大高于常人。
无论在什么领域,音乐、象棋、体育、厨艺等等,普通人都必须修炼的一件事情,就是刻意练习。
在这里再说一个例子,富兰克林自学写作,就是用了刻意练习的方式。
他学习一篇文章,先记下关键词,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然后与原文对比。
再一次精简用词和描写,在此之上,为了语言的丰富性,
他举一反三,将文章改成为诗,改成为散文,再调整逻辑和结构重写。
本人一枚小书虫,会在分享自己见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祝愿大家能找出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的去做,让时间一同见证我们的成长吧。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