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可以说是实现了大跨步,神舟十九号的上天也让世界看清了中国的发展速度,而随着神舟十九号的上天,神舟十八号的航天员也顺利返回,有细心的网友观察到,为何我国的神舟飞船落地火光四起,美国的就不会。
难不成真是我们技不如人,和美国差距明显?
中美着陆方式大PK
神舟十八号的着陆瞬间,底部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与美国飞船水上飘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网友关于技术差距的讨论,其实这两种着陆方式的选择,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技术路线来定的,并没有谁优谁劣。
美国载人龙飞船溅落大西洋的画面,给人一种浪漫的科技感,虽然海上着陆看起来很简单,直接用海水当缓冲,但其实也有很多独特的挑战,海上着陆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况,风浪的大小、洋流的方向都会对飞船的着陆轨迹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如果遇到恶劣海况,飞船可能会发生剧烈颠簸,甚至有倾覆的风险,对航天员的安全构成威胁,海上着陆需要对气象条件进行精确预测,并选择合适的着陆区域和时间窗口,这无疑增加了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海上回收更难,对回收团队的反应速度要求更高,飞船落入海中后,需要迅速展开打捞和救援工作,以防止飞船沉没或航天员长时间暴露在海水中,这需要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专业回收团队,以及高效的通信和协调机制,海水对返回舱的腐蚀也是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海水腐蚀性很强,如果返回舱长时间泡在里边,会对它的结构和设备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海上着陆的返回舱需要进行特殊的防腐蚀处理,这增加了制造成本和维护难度。
咱们神舟飞船采用的是陆地着陆,这需要在返回舱底部安装反推发动机,在着陆前一刻提供强大的缓冲,将速度降至每秒一到两米,让航天员几乎感觉不到冲击。
这套反推发动机的控制难度极高,四台发动机需要在距离地面1米左右时,在10毫秒内同时点火,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飞船侧翻,后果不堪设想,中国航天人靠着手中的高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陆地着陆的好处是,返回舱回收和维护都很方便,有助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
神舟十八号着陆时喷出的火焰,并不是技术落后的标志,反而显示了中国航天在陆地着陆技术上的高超水平,反推发动机技术非常复杂,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同时点燃多台发动机,并精确控制推力,这要求控制系统反应迅速、准确,发动机也必须非常可靠。
中国航天选择挑战这项高难度技术,并非是“自找麻烦”,而是着眼于长远发展,为未来更复杂的航天任务奠定基础,选定陆地降落,这样更方便后续的研究工作。
返回舱在陆地着陆后,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回收和维护,有利于对返回数据进行分析,为改进航天技术提供宝贵的经验,而海上着陆的返回舱,由于受到海水腐蚀等因素的影响,在数据分析和技术改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陆地着陆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未来研制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储备,正在研制中的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就计划采用水平着陆的方式,在机场跑道上平稳降落,这与陆地着陆的技术原理有许多共通之处。
昊龙航天飞机
无论是陆地着陆还是海上着陆,传统的载人飞船都依赖于一次性的返回舱,这无疑增加了航天任务的成本,为了实现航天运输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航天开始布局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昊龙货运航天飞机。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设计理念强调可重复使用,它能够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并在机场跑道上平稳降落,无需额外的减速装置,也避免了传统返回舱一次性使用的弊端,这种设计让空间站的货物运输成本大幅降低,航天活动也变得更加高效。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的开发,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正朝着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方向进步,航天器重复使用技术的突破,将大大助力中国的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开启中国航天的新阶段。
昊龙的问世,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航天人对未来航天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战略布局,神舟十八号顺利回家,又一次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稳当和靠谱,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自主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技术差距”来衡量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差异,更应该看到各自的技术路线和战略选择,中国航天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八号,从天宫一号到中国空间站,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实现了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在未来的航天征程中,中国航天将继续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更大的贡献。
神舟十八号的发射,为中国航天的未来照亮了道路,从陆地着陆到海上着陆,从单伞降落到多伞降落,不同的技术选择背后,是各国航天发展的不同理念和战略考量。
中国航天一直注重自主研发,不断克服技术难题,为人类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添砖加瓦,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航天将继续朝着星辰大海的目标前进,永不止步。
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