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师。一个年过花甲的乡村中学的老财务。头发花白,身边放着一本英汉字典,总是戴着老花镜,坐在板凳上,在宿舍门口借着夕阳的余晖逐字逐句地阅读英文版的《毛主席语录》。他是我的同事,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九年。他很少与人说话聊天,据说“有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谁也不知道。
英文版的小红书是当时他可以安全地阅读的英语读物。这个我知道。在那个年代他都一把年纪了,还读英文书,有什么用呢?现在的人们不是用“有用”“没用”来判别是否应该学英语吗?
很多旧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是中英文双修的。很多被尊称为大师的知识分子,英文很好,古文也很好。其实做学问,光是有现代汉语真的不够用。在我认识的知识分子里头,有的人尽管博士硕士已经修成,但是一说起英语就是咬牙切齿的,事实上他们的英文也真的差劲。这也是事实。英语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毕竟时代变了。英语不好也可以混得很好。
西安交通大学发出正式通知,取消英语四六级与学位的挂钩。或许这只是学位管理的一个技术性的调节,或者还有深意。其实不挂钩不等于取消英语教学。但愿人们只是太敏感。想多了。
前天的直播间里大家议论了一下。剪辑出来的视频比较长,大家慢慢看。十分钟的视频变成文字大概就是两千字多一点,我不相信太多的人有耐性看到底。
在我读中学那个年代,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青少年基本上都是英语盲,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各种英语扫盲,现在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多少会看点英文,只是口头表达稍差一些。再过二十年,你说中国人的英文水平会比现在更好一些还是更差一些呢?
很多人都说,现在有翻译软件。哈哈,预制菜都那么多人反对,翻译软件翻出来的英语不会比预制菜的味道要好多少吧?
不争论这些了。要点不在这里。几代中国人的英文水平的提高过程,是国门打开的过程。全民的英语水平从目不识丁提高到今天粗懂略识,是几十年的努力,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考什么就认真学什么,是这个应试教育时代的铁律。全民素质之中,历史地理都是重大的欠缺,就是与长期不考有关。
学英语要占用学生的大量时间,这话不假。但是,印度人学英语难道他们不就花时间?香港人的英语水平也普遍比大陆人要好,难道他们其他科目就不行了吗?关键不是占用多少时间,而是掌握一门外语的必要性。
我想起了我曾经生活过的从化花县山区。当年那里的乡亲们不要说没必要学英语,甚至连白话普通话他们都没有必要学。每天相互之间交流的就是村里那么百十来个人,说大家都懂的祖传的语言就够了。现在这些山村很多人都四散到各地打工求学了,于是白话普通话甚至几句英语他们都学会了。
有评论欢欣鼓舞,为西安交大的这个决定叫好。说是“打响了第一枪,结束了一个时代。”问题是这一枪要结束的到底是哪个时代?中枪的到底是什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