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怎样来改变自己的身份呢?是靠科举考试吗?

文史详谈 2023-06-27 09:09:21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话:“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请问,这句话是真的吗?答案是:这句话半真半假。具体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看一看。

东汉末年的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

张角、张宝和张梁三兄弟,的确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是巨鹿郡人。但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还不存在科举考试,自然也不会有“张角是个不第秀才”的事情。

首先来说,东汉的时候,不可能出现“秀才”这个称呼。大家知道,东汉的光武帝名叫刘秀,所以很多的名字和称呼都要因此而避讳,不能再用“秀”字。所以,在东汉时期,“秀才”被称为“茂才”。

其次,东汉和之前的“秀才”与“茂才”也不同于科举考试中的“秀才”。汉朝所使用的人才选拔机制,被称为察举制。察举制,顾名思义,就是有“察”有“举”。其中,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才被称为“秀才”。

而在此之前,“秀才”一词早已经出现,最初的时候,只是用来称呼优秀的人才,还不是一种身份。到了后来的科举制时代,“秀才”一词慢慢成为了读书人的代称。但严格地来说,“秀才”一般指的是通过了科举中院试考试的生员。

进行科举考试的贡院

《三国演义》中的“不第秀才”,只能是科举时代的产物。而科举的产生,要到了隋唐的时候。所以在东汉末年的这个时候,张角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不第秀才”。

我们知道,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制度,是人们改变身份的机会,也是底层人士实现阶层跃迁的渠道。但在科举之前,人们也有着改变身份的强烈愿望。就拿我们所熟悉的陈胜、吴广来说,他们不就说了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家都不想平平凡凡地过此一生,可怎么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拼爹呗。但这种拼爹的办法,其实也是小圈子里的事情。普通人有什么爹好拼的呢?

不能拼爹,那就只能拼本事了,不管这本事是不是真的。像在春秋战国时期,能人异士很多,很多人就是靠着自己的本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实现了自己身份的改变。

如果这些都不行,那就只好打破现在的秩序,来个另立规则,来个自己说了算。这就是张角三兄弟要做的事情。这三位弟兄要做的是造反,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只不过,这件事情没有成功。他们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很快就被剿灭了。特别是张角弟兄三人,在起义的当年,也就是公元184年,他们就都挂了。

刘备和曹操的道路:古人是不好使的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张角得到了三卷天书,说是南华老仙给他的;南华老仙就是庄子。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人了,想靠着已死的古人来搞点事情,大约是不能成功的。果然,张角的起义失败了。

黄巾起义

刘备先生深刻地汲取了这个教训。他虽然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室宗亲,是汉景帝的后裔。但汉景帝的影响力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自己还是得在楼桑村中织席贩履。于是,刘备先生转向了务实,不再从历史中寻求帮助,而是放眼看了看周围。

他先是得到了叔父刘元起的称赞,这可比汉景帝后代的名头好用多了。叔父很欣赏刘备这个侄儿,常常资助他。

再后来,刘备继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去到了郑玄和卢植那里学习。郑玄和卢植,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虽然刘备不怎么爱读书,但人家的老师牛啊。这就像有的人考上了211或者985,考上后却不怎么爱学习一样。这样一来,刘备的身份又不一样了,在知识分子的那个圈子里也有了一定的资历。

与张飞和关羽的结识,使刘备打通了当时的富人圈子(张飞是富户)和江湖圈子(关羽在江湖上已有五六年)。三人要去讨伐黄巾军,又结识了幽州太守刘焉。这样一来,刘备又与当时的封疆大吏产生了联系。

有了家族里面叔父的赞赏,有了知识分子郑玄和卢植做过自己的老师,有了富户张飞做弟弟,有了行走江湖的关羽做弟弟,又有了地方高官刘焉的关系。可以说,《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我们的玄德公已经实力不弱了,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从织席贩履的无名之辈,到如今的崭露头角,刘备先生刚一出道,身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刘备

与刘备进行了一样操作的还有我们的曹操。曹操也是不断地与当时的名人发生关系,给自己打出一个名气去。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桥玄、何顒、许劭等名人,都相继为曹操下了一个评语。这样的操作,就好比今天的一个超级网红去帮扶了一位素人。

这样的名声很快就变现了。曹操二十岁的时候,就做上了洛阳北部尉。这时的曹操还真是爱惜自己的名声,在任内不畏强权,凡有明犯法令者,皆责之。到了黄巾起义的时候,曹操已是为官近十年,早已是一名经验和阅历丰富的公务员。曹操出场时,他的身份已经成为骑都尉。

也就是说,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刘备和曹操登场时,已经不是等闲之辈,他们的身上已经有了某些的光环,他们的背后也有着很多的人际关系。

曹操

但就是这样,刘备和曹操还需要经历很多的奋斗,才能使自己的身份和命运不至下坠,而是不断提升。他们这样的人物,都需要如此艰苦的努力,今日我们的普通人就更是如此了。没办法,谁让这片土地上自古以来就有内卷的优秀传统呢。

汉桓帝和汉灵帝:改变不了命运和身份的人,选择了躺平

要说到身份的焦虑,其实应该是人人都有的。就拿九五之尊的皇帝来说,他们也是有职业压力的。古代有那么多明君贤主的榜样,他们得效法啊,得学习啊。

但很多时候,古代的帝王是不这样想的。干嘛要这么累呀?我身为皇帝,折腾那么多何必呢?又有什么用呢?不如好好享福吧,好好享受享受吧。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至尊身份的皇帝其实也是一种无法改变身份的人,与那些不能改变身份的底层人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那怎么办呢?还努力吗?好像也没什么意义,反正也改变不了什么,那就摆烂吧,躺平吧,无聊吧。

这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的选择。《三国演义》的开篇就讲到了这两位皇帝,说他们宠信宦官,又禁锢善类。用当时代的人诸葛亮的话来说,叫“亲小人,远贤臣”。

但说实话,有的时候也不能怪汉桓帝和汉灵帝摆烂。同样的,我们也要去体会今天的一些人,他们为什么放弃了奋斗,选择了躺平。

我们先从汉桓帝和汉灵帝说起。作为一个帝王,你想要一个崇高的目标吗?可以想,但那很少能达到,文治武功得样样优秀。目标定得太高了,就容易闪着腰,也就容易让人自暴自弃。反正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

今时代的一些普通人也是如此。在当下的文化里,有房有车好像成了人生的标配。但细细想来,有几个三十岁左右的人能实现这个目标呢?这也太难了。很多人试了一下,发现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希望,那就放弃吧。

汉桓帝画像

但如果一开始定的目标小一些呢,可能就不会这样了。所以,很多的时候,不要给自己灌鸡汤,不要给自己设立那么多不切实际的flag,不要总是和别人比(有时是和身边的人比,有时是和古人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来。

但我们还是说,这是一个内卷很严重的土地。你要不卷起来的话,就会不进则退。当汉桓帝和汉灵帝放弃了内卷的时候,这就为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这么说来,他们来了个曲折的改变身份,来了个反向操作。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老刘家的子孙们的身份真正实现了改变,不再是皇亲国戚,而成了普通百姓,甚至成为了阶下囚。

总结起来,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人物。一类是张角三兄弟,他们是社会的底层,想着傍上历史名人庄子的大腿,结果却是很快就失败了。一类是刘备和曹操这样的人物,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中层,正在积极地使用这个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机会,努力地实现阶层的跃迁。还有一类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这样的社会顶层,他们已经放弃了奋斗和努力,开始陷入了人生的迷茫和无聊。

这样的三类心态,可以将之类比为今天的复古派(传统文化爱好者、否定现有秩序者)、行动派(奋斗派、务实派)和躺平派(享乐派、无聊派)。这是《三国演义》的生命力所在,它依然能观照和帮助到今天的我们,使我们看到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结合,并给我们提供借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