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到安全,我会首先想到沃尔沃;提起动力,我会想到宝马。而早在二十世纪末,瑞典品牌萨博就已做到了又快又安全。本期的我们主角是瑞典品牌萨博的经典之作—萨博9-3。
SAAB(萨博)全称为Svenska Aeroplan Aktie Bolaget(瑞典飞机有限公司)。生产军用飞机出身的萨博,在二战结束后,市场急剧萎缩。经过对市场形势的分析,1944年萨博公司决定在原有的飞机生产线基础上,经过改造,开始生产汽车。萨博标志戴着皇冠中的鹰狮形象,在瑞典的神话中象征着警觉和灵敏,与萨博对安全性和动力性的极致追求相呼应。
1962年通用公司率先将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到Cutlass Jetfire车型上,然而技术尚不成熟,巨大的震动和噪声以及严重的涡轮迟滞使这代产品很快停产。
1975年保时捷率先将相对成熟涡轮增压技术投放至量产车911 turbo,但保时捷高昂的售价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难以承受。因此,这时的涡轮增压技术并没有进入大众的视线。
萨博是第一个将可靠的涡轮增压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品牌,也是唯一全系产品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的品牌。1976年应用了涡轮增压技术的萨博99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汽车行业。除了涡轮增压技术外,萨博还率先将安全带、双管路制动系统、前大灯雨刷、自修复前保险杠、前排座椅加热、通风式座椅等诸多技术应用至汽车领域。
生产飞机出身的萨博,对汽车的安全性方面有极高的要求。萨博在设计时采用了大梁包小梁的车身结构,采用大量的硼钢材料(整体车身强度大约为普通钢材车身的5倍)。
简单了解过萨博这个品牌,我们再将目光转回今天的主角—萨博9-3。
如今市场上萨博的保有量甚少,车况良好的更是凤毛麟角。这次我拿到的这台萨博9-3跑了十二万公里,车况还算不错。从朋友手中接到这台萨博9-3的那一刻,我便不禁感叹瑞典人极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即便在新车井喷出现的今天,萨博9-3的外观仍然毫不过时,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
由于此前萨博公司有制造飞机的经验,所以萨博在设计汽车时非常注重空气动力学的设计,萨博9-3的风阻系数仅为0.28Cd,比今天的不少轿车还要低。这种设计理念,贯穿了萨博汽车的发展,也为萨博运动品牌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整车外观最吸引我的一处设计,就是它带熏黑边框的尾灯,远远看去像是给这台萨博画上眼线一般,可谓是锦上添花。
这台93是2008款Linear 2.0t版本,注意是小T,也就是低功率版。最大马力175匹,最大扭矩265N·m,搭配爱信5at变速箱,官方0-100km/h加速为8.8秒。除此之外,萨博9-3还有2.0大T(高功率版)和2.8t的Aero(性能版)。仅从账面数据来看,动力算不上优秀,尤其放在今天这个“小排量压榨大马力”的时代,更显得平淡无奇。但当我坐进车内,深深踩下油门踏板,发现这台萨博的动力表现,远不止数据如此。
这台萨博9-3发动机的涡轮增压质感无可挑剔,持续有力,在2500转即可迸发出最大扭矩,并一直持续至3500转。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中段加速的表现,在时速80km/h左右继续踩下油门,能明显感觉到仍有源源不断的充沛动力,不管是在城市超车,亦或是跑高速,都能给驾驶者十足的信心和底气。同时发动机的涡轮迟滞控制地非常出色,即便是放在今天的一众涡轮增压发动机中仍然能脱颖而出,让人不禁感叹萨博真不愧是涡轮增压的鼻祖。
然而,除了动力表现以外,萨博似乎没有一样儿对得起“贴地飞行,人车合一”这一名号。转向手感、底盘质感以及内饰做工,都让我对这台萨博9-3渐渐解了毒。
机械液压助力式的转向系统,的确带给我相对较为清晰的路感,但跑完几趟下来,沉重的转向手感让我的胳膊着实有点遭不住。
此外,这台萨博的操纵极限和底盘素质也都表现平平。在空旷封闭道路上进行的紧急变线测试中,车子出现了明显的侧向支撑不足和轮胎侧滑的情况。“陆地飞行器”,有些名不副实。
让我解毒的还有萨博的内饰。打开车门,一眼望去看得见的地方全是硬质塑料,加上极为朴素的中控,还有车内的时不时传来的异响,让我似乎看到了萨博走向破产的原因,要知道这可是当年落地四十多万的车。不过,车内的几处独特的设计倒是让我看到萨博的确是有用心在做车。
360度方向的空调出风口,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不错的设计。
仪表盘上专门的turbo指针,方便驾驶者随时掌握发动机的涡轮压力值。
可一键弹出并一键收回的水杯架,十分新颖。
位于档杆后侧的钥匙孔,是设计师考虑到为避免车辆发生碰撞时钥匙对驾驶者产生二次伤害而做的设计。
在与这台萨博相处的两天中,思来想去,我觉得用“理工男”来形容萨博这个品牌再合适不过。萨博在自己关心的方面病态般的去追求极致,力争完美。而在他看来觉得无关紧要的地方,他连最基本的合格都懒得去做。也许正是这种偏执,正是这种不愿意向市场妥协的态度,导致了萨博最终的破产。但在我看来,汽车行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的也正是如萨博一般固执甚至有些偏执的态度。为了生存,企业需要去迎合消费者,但企业不能只是去迎合消费者。仅仅依靠投消费者之所好,向消费者献媚,能赢得了一时的销量,却终将输掉了企业长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