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陈列在国家博物馆里的大方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属于我国首批永久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后母戊鼎|商代|拍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你可能会疑惑,这不是我们初中历史课本里出现的“司母戊鼎”吗?什么时候变成“后母戊鼎”了?
的确,它以前的名字叫“司母戊鼎”,2011年的时候国家博物馆给它更名“后母戊鼎”。出土至今,围绕它最大的话题,还是这“司后”的名字之争。
(后母戊鼎|重达1600多斤)
但是我今天最想和你聊的,是它出土后的经历,那是一段战火中曲折离奇的国宝守护故事。
它被挖出后为了躲避日军搜查又重新深埋地下,他的发现者为此远离故土逃难近10年,国民党撤离大陆时特意把它打包带走,后来因为实在太沉不得已留下。
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有个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自1928年发掘以来,出土了不少震惊中外的重磅文物,包括刻辞甲骨、妇好鸮尊、妇好铜钺、亚长牛尊、偶方彝等。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
我们今天讲的后母戊鼎同样出自殷墟,不过不是考古发掘的,而是由当地村民发现并挖出。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占领安阳,中国在殷墟的考古工作被迫停止,多支日本学术团体到安阳进行盗掘。彼时周边的村民都知道这片土地下埋着大宝贝,农忙之余,很多人都加入了探宝大队。
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的村民吴希增在坟地里探宝,意识到下面有宝物,但这片坟地是他堂弟吴培文的,于是找到吴培文商量着把宝物挖出来。
吴培文当时有些犹豫,挖的话可能会破坏祖坟,不挖的话万一日本人听到风声,这宝物也守不住。毕竟当时他们这里距离日军驻扎的地方不到1公里。考虑再三,他们还是决定自己挖。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只敢在晚上挖。村里几十个大汉挖了好几个晚上才把宝物挖出来,竟然是一个有1600多斤重的青铜方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后母戊鼎。
但是很快,吴培文挖到大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他们想着尽快出手给中国买家,万一让日军知道就不可能留在中国了。这时候来自北京的古董商肖寅卿愿意买这个鼎,但前提必须把方鼎大卸八块,如此才能躲避日军的搜查。
吴培文和村里人同意了这一条件,他们拿着锯子准备把方鼎“分尸”,但是这青铜鼎实在是太硬了,一群人弄了好半天方鼎岿然不动,倒是锯子断了几十把,才砸下了方鼎的一只耳朵。
(鼎耳)
最后这笔买卖也没成,这时候武官村挖出宝鼎的消息还是被日本驻军知道了,村民们紧急把宝鼎又埋了起来。异常惊险,日军带兵来吴培文院子里搜查的时候就差几米就找到了的宝鼎。(据说为了混淆视听,吴培文去买了一个青铜器赝品故意埋在另一个地方,引导日军取走了假的青铜器。)
但吴培文深知日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连夜出逃,后来日军果然来回搜查过几次,也都无功而返。日军认为是吴培文带走了宝鼎,所以一直在追捕他,那些年吴培文只能四处逃亡,不敢露面。
抗战结束后,1946年,国民政府重新挖出了后母戊鼎,当时正逢蒋介石60大寿,当地的国民党驻军司令便把这宝鼎作为贺礼运到了南京,后来被存放到当时国民政府的中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前身)
1948年,后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蒋介石曾亲临参观,轰动整个南京城。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准备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后母戊鼎实在过于沉重,被遗落在了南京飞机场,解放军后来把它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1959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此后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之一),成为镇馆之宝。
2005年,为了配合殷墟申遗,后母戊鼎回到故乡安阳“省亲”,此时吴培文已经83岁了,被人搀扶着来看展出,因着他对后母戊鼎的特殊贡献,被特许摸一下这个方鼎。也正是那一年,吴培文成为护鼎英雄。
不得不说,这件国宝还是有些气运在身的,中间有好几次,但凡有些差错,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它了。
那这件镇国重器是谁的?又是用来做什么的?为何又要从“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
这一切的谜团,还得从鼎内的那三字铭文开看。(可不是网友戏称的国博为了不还给河南于是改了名呀。)
(铭文拓片)
经研究考证,“戊”是商王武丁的妇妌(jing)的庙号,(妇妌和妇好同为武丁的王后,一个主管军事,一个主管农耕,妇好庙号为“辛”)这件青铜鼎是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
1959年,青铜鼎被调运至北京时,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文史专家郭沫若认为这三个字是“司母戊”,于是给青铜鼎起名为“司母戊鼎”。“司”字跟“祀”相同,是祭祀的意思,“司母戊”这三个字理解为祭祀母亲戊的鼎。
(“司母辛”铜方鼎,妇好墓出土,造型与后母戊鼎相似,但远小得多)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这个字是后不是司,因为商代的文字是可以镜像的,司和后通用。
在殷商时期,“后” 为君主的代称,后天后土中的后土最早也是男性,所谓后母,不是继母的意思,而是指君主的母亲。而且“后”字有伟大、受人尊敬的意思。“后母戊鼎”更符合“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的意思。
当然了,改名这里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内容,直到现在各个地方的叫法也是不尽相同。
我们最后再来看一眼后母戊鼎,它整体浑厚雄伟,庄重神秘,遍布周身的纹饰也是一大亮点,包括饕餮纹、夔纹、蝉纹、鱼纹和虎食人纹等。
最值得看的,是鼎耳上的双虎食人,有说是代表巫师在祭祀,也有的说法是这是人祭,毕竟商朝的祭祀基本都是要活人祭祀。
(鼎耳上的虎食人纹)
围绕着后母戊鼎还有着太多太多的争议和谜团,这件鼎中王者,封印者3000多年前的朝代故事,它无言自威,昭示着过往的辉煌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