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最近,中欧在有关对华电动汽车关税的事情上进行第九轮谈判,正在中欧磋商如火如荼的时候,德国的一个举动却释放了一个令人意外的信号,那就是德国前往了印度进行访问,而另一边,一名德国官员公开表示,这是德国的“去风险“措施之一。
看来,在德国眼中,印度可以作为摆脱中国依赖的”替代品“,德国这是决定彻底背刺我们了吗?
此前,中欧谈判的局势相当紧张,在欧盟不顾我们反对也要通过对华加征关税法案的时候,我们也做出了相应的反制措施,第一个“被开刀“的就是法国,我们对法国白兰地进行了制裁,因为法国是这起法案中叫嚣得最欢的国家。
但明眼人都知道,无论是白兰地还是猪肉产业,这些行业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小小惩戒“,根本算不上什么大宗商品,对欧盟来说并不是多么伤筋动骨的事情。
我们这样做,一个原因自然给欧盟一些谈判的余地,避免把情况闹得太僵,而另一个理由则是为了避免”误伤友军“。
因为,倘若我们采取了对等反制这样的强硬措施,就很有可能对德国的利益产生严重的损害,尤其是德国的车企,在我们国内还是相当有市场的,占比能够达到14%,另外德国车企生产所依赖的原料,也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所以,德国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欧盟的这种行为只会让中欧之间友好合作的局面被打破,而中德企业许多互利互惠的合作项目也会被彻底中止。所以,德国在之前的投票中并不支持欧盟对我们加征关税,我们也对此做出回应,为了保障德国的利益,避免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反制措施。
我们的这种行为让法国非常懊恼,法国本想着可以靠着加征对华关税一事来一个“一石二鸟“,一边打压了我们的车企,另一边也降低了德国车企的竞争力,这样一来法国本土的车企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可惜的是,法国没能如愿,反而让自己的重要产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但我们没想到的是,本以为我们和德国是“双向奔赴“,但德国其实已经在暗地里偷偷找”备胎“了,而这个”备胎“还是我们的邻居印度。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印度一直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本土企业,也在不断吸引外资,目的就是打造自己的“世界工厂“,德国也认为自己的车企在中国的市场已经没有显著的竞争力了,是时候前往其他国家寻找机遇。
所以德国和印度可谓是一拍即合,双方的联系也是越来越紧密,现在德国一堆高级官员在这个节骨眼上访问印度,显然是要讨论进军印度市场的事情了,但德国的算盘恐怕要落空了。
德国没有注意到,最近印度正在掀起一场外资“逃逸“的风波,大量的企业正准备离开印度,无论是美国的苹果还是我们的华为和OPPO,都在印度吃了大亏,印度市场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吃香“。
在印度做生意,那就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外企在印度赚的钱,最终都没能离开印度,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印度政府的政策过于偏向本土企业,只要外企在印度混得风生水起了,马上就要面临被割“韭菜“的命运,像纬创这样的大企业,最后竟然被印度本土企业用”白菜价“收购,实在是有些耻辱了。
不仅如此,印度的工业环境实在是太差了,基础设施不过关,外企想要入驻只能自己掏钱,而印度的工人显然也没有我们的工人水平素质那么高,所以印度生产的产品总是质量参差不齐,受到了消费者的投诉。
所以,德国现在真是病急乱投医,这一次想要去闯荡印度市场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事实上,德国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外部,而是自身竞争力的下降,但德国没有想着去转型自己的企业,反而想要换一个市场,自己给自己“消费降级“了。
尤其是印度相较于我们而言,更没有所谓的新能源工业基础和消费的市场了,德国到印度去,只会是”温水煮青蛙“,离新能源的转型之路越来越远,这样的发展途径必然不会长久。
不过既然德国选择了背刺我们,我们也不用处处替别人考虑了,相关的反制措施是不是能拿出来晃晃欧盟的眼,可能对我们的谈判进展来说可能更有好处。
参考文章:‘
朔尔茨本周率团访印,德官员称:说印度是新的中国过于夸张,但“去风险”用得上
印度外长回答如何应对中国崛起,说的话美澳可能特别不爱听|美国|印度外长|澳大利亚_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