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理能力差,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度溺爱

催微不带悲伤 2022-10-17 15:07:16

学生升到初中或高中后,仍需要家长照顾衣食起居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孩子,家长甚至在学校旁边租起了房子,接送孩子上下学后就做饭洗衣。

生活中处处可见为孩子操劳的家长,本着不愿让孩子吃苦的初心,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

无微不至的照顾,不仅会让孩子慢慢养成依赖家长的坏习惯,而且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度溺爱

可这种情况并非特例,换而言之这是中式家长的通病。正所谓“父母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为孩子着想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不过孩子的独立性正是在这种畸形的溺爱下,变得越来越差,甚至逐渐丧失照顾自己的能力。

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慢慢孩子就形成了错误观念。所以家长应该时刻警醒,尽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原因和影响

1、缺乏表现自我的机会,性格逐渐受到影响

生活中的种种都被家长考虑到,就连微乎其微的小事都不需要孩子自己动手。这种舒适且顺心的生活环境,孩子的能力很难有用武之地,动手和锻炼的机会屈指可数。

小时候孩子对穿衣或吃饭等事情不够熟练,心急的家长为了节省时间,会直接帮孩子把事情做完。看似是在为孩子好,实则在无形中害了他们,自理能力慢慢丧失。

一旦对家长形成了过度依赖,孩子的安全感就全部来源于家长。就算离开了家长的身边,也会将这种依赖感从父母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压根就没有独立的意识。

经常性依赖父母的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性格变得越来越自卑,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经常处于被动的一方。还可能会形成暴躁、自私等极端性格,让孩子养成傲慢无礼的坏毛病。

2、受到家长的溺爱,生活成一团乱麻

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出现异常时,问题大概率是出自家长身上。孩子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很可能是家长过于溺爱,让孩子无时无刻都能感觉到家长的存在。

况且家长的特殊照顾是不分年纪、不分阶段的,为孩子呕心沥血的精神是一把双刃剑。父母对子女的爱超过了最低限度,慢慢的爱就发生了扭曲,溺爱时刻包裹着孩子,从而逐渐丧失独立的意识和能力。

被溺爱着长大的孩子一旦脱离了家长,教育弊端和能力上的缺陷就会慢慢显现。没有掌握基础的生活技巧,不懂得做家务也不会做饭,连维持生存都是个难题。

在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被溺爱的孩子仍需要从头开始学习,普普通通的生活成了一团乱麻。不仅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连独立做出选择都很困难,就如同有人类意识却无法做出判断的机器人。

二、锻炼孩子自理能力的措施

1、引导孩子多做家务

想在这个社会上更好的生存,孩子就一定要在成年前具备照顾自己的能力。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躲在家长的背后,任何事情都有相通的独立性,尽早独立更有利于孩子日后的生活。

平时家长可以引导着孩子尝试做家务,重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务有利于锻炼精细动作,让孩子掌握更多生活和认知技能,促进孩子动手能力的提升。

2、学会掌管自己的生活

慢慢长大的孩子羽翼渐丰,终有一日会离开家长的保护,届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掌管。

所以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无论是制定日常计划,或者管理钱财或小金库,都是必不可少的锻炼项目。

想要提高孩子的管理能力,家长就应适当放手,不要惧怕失败,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和挫折中,孩子才能得到充分锻炼。

3、培养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很多年幼无知的孩子害怕被责罚,在明知道要承担严肃后果的前提下仍做出某些行为,事后却不敢为之负责。

例如每天晚上孩子都要玩游戏、看电视,可是作业明明还未写完,娱乐项目持续的时间越久,就需要熬同样时间的夜来补作业。

这些道理他们都清楚,家长也没必要时时刻刻叮嘱唠叨,吃一次亏才能长一次教训。

总结

孩子对第一次接触的概念可能并不熟悉,慢慢引导要比直接替他们完成更好。要先在孩子心中埋下自我管理和锻炼才能的意识,逐渐改变孩子对照顾自我行为的认知。

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自理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显现了。不过不要迫切的追求自理能力的形成,冰冻之尺非一日之寒,所有能力都是需要日积月累形成的。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2-10-24 14:30

    欺负我的,此后余生痛击,绝不罢休。

催微不带悲伤

简介:生活就是没事自己找点乐子,自己逗自己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