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林不见墓,墓隐于林”万州区林墓复合利用试点探索新模式

宏阔评社会趣事 2024-12-05 05:02:55

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森林覆盖率56.8%。近年来,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保证森林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林墓复合利用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补齐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短板,推进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探索形成了林墓复合利用新模式。

长期以来,万州区公墓建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散埋乱葬浪费土地资源。散埋乱葬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可能侵占大量的耕地和林地,直接减少可用于农业或林业生产的土地,导致原本可以集中利用的土地被零散分割,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再利用。二是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传统的土葬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建造坟墓或墓穴,土地面积的缩减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碎或丧失,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受到极大损害。三是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隐患。在一些丧葬仪式中,往往伴有大量的明火使用,如焚烧纸钱、香烛,燃放烟花爆竹等,极易引发周边易燃物燃烧,增加了火灾发生的风险点。

针对以上问题,万州区高度重视林墓复合利用试点,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林业、民政、规划资源等区级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专班,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揽全局的作用,负责统筹各方力量,研究制定支持政策,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林墓复合利用试点工作有序进行。

在全面、深入调研全区现有林地和墓地分布、规模、使用状况等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人口增长趋势、丧葬习俗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因素,结合生态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民生需求等,制定《重庆市万州区甘宁镇林墓复合利用试点建设方案》,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各区域相互协调、互不干扰。

制定《万州区林墓复合利用建设规范(试行)》,明确林墓建设详细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包括墓地规模、建设方式、绿化要求、设施配备等,保障林墓复合利用的科学性。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规范林墓复合利用项目的申报、审核、验收、管护等程序,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通过组织院坝会、赶场“面对面”、入户走访、印发宣传手册、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详细解读林墓复合利用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大力宣传典型案例,消除群众的陌生感和疑虑点,积极引导群众理解、支持、参与林墓复合利用试点工作。

改革成效上,缓解了供需矛盾,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不改变林地性质、林地功能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布局,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按照每亩林地内墓穴数量不超过180个、每单墓墓穴占地面积不超过0.5平方米、合葬墓穴占地面积不超过0.8平方米等标准,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安葬容量远远大于传统方式,切实缓解了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为破解殡葬设施用地难题探索了有效经验。

同时,优化了林相结构,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通过采取林地清理、疏伐抚育、局部改造、补植等措施,采伐濒死木、被压木、断木等劣势木,补植选用适用性强、生态效益好且观赏价值较高的小叶桢楠及山茶,对林墓复合利用区域内的森林进行抚育,特选喜阴花卉绿植对墓位进行装饰,既增加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又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森林火灾事故的发生,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繁衍场所,提升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拓宽了发展空间,资源转化路径有效打通。一方面,传统的林地主要用于木材生产或生态保护,经济产出相对有限,引入林墓复合模式后,既吸引了投资,促进资金流入林业领域,又为林地带来额外的租赁和使用收入,增加了林地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林墓复合利用过程中的林地规划、养护和管理,带动了种苗培育、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了林业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路径。

推进了移风易俗,文明新风逐渐深入人心。通过宣传“见林不见墓,墓隐于林”的生态环境,社会对殡葬改革更加关注,引发了对传统殡葬习俗问题的进一步反思。传统殡葬和墓地阴森、压抑的印象与绿树成荫、宁静优美的环境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让人们更加接受让逝者归于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理念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逐步形成了更加科学、文明、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风尚。

0 阅读:1

宏阔评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