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公示,工业短板如何补齐

熟人蜀事啊 2024-06-29 07:46:33



园区前身为成都锦江工业开发区,2000年确认成都锦江工业开发区为省级开发区。2006 年名称规范为“成都锦江工业园区”,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部委核准。园区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版),主导产业食品、印刷、医药。

经过多年发展,园区结合锦江区发展实际,立足都市工业发展态势,致力于深挖食品、印刷、医药等主导产业细分领域,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引领锦江区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园区先后荣获“四川省环保服务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四川省信息安全产业示范园”“全省开发区综合评价考核优秀单位”“省级生态环境法治示范园区”等荣誉。

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园区核准面积、主导产业和发展历史。

根据《四川省省级开发区四至范围公告目录(2019年版)》,园区核准面积443.6932公顷,四至范围:东至新成仁路,南至绕城500米生态带,西至府河,北至成昆铁路。

园区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着力做强食品、印刷、医药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不断构建。2022年,园区以约占全区7.146%的面积,实现营业收入1161亿元,税收收入24.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

区位交通优势、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

园区位于成都市锦江区西南角,紧邻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具备良好区位合作交流优势。内外部交通设施完备,成都市三环路横穿工业园区,锦江大道、锦华路在园区内纵横分布,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系统完整,轨道交通覆盖全域。

6号线贯穿园区并设有站点(琉三路、金石路、金融城东站),靠近地铁7号线站点(三瓦窑站、琉璃场站),距地铁1号线站点(高新站)约1公里,成都南站约3公里,成都东站约7公里,火车北站约12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约20公里,天府国际机场约60公里。

2022年园区常住人口27263人,期末从业人员3.8万人。

产业集聚和新旧动能转换情况。

食品产业依托新希望乳业、永辉等龙头企业,着力开展技术更新、新品研发、品牌打造。

印刷产业依托博瑞传播、新华文轩等头部企业,促进印刷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医药产业依托诺迪康等企业,深耕生物制剂、化学药等医药产品领域。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势头良好,“数字+传统产业”焕发生机。

发展定位与目标:

指导思想和战略定位。

创建具有全国显示度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引领,聚焦“数字+”全面赋能园区生产方式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生活方式转变、生态价值转化,着力构建基础扎实、创新活跃、链条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打造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创建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智能+智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智能服务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特色产业优势,加强与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产业”深度融合,引领食品、印刷、医药等产业全面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迈进,打造成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智能+智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创建具有全省示范性的都市工业示范点。依托锦江区特有的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端要素,打破工业、研发、商业“三态分隔”,建设集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研发经济、新制造“四位一体”的都市工业产业综合体,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形成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市场快速反应的现代都市工业,打造成具有全省示范作用的都市工业样板。

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展望至2035年的总体规划。

到2027年,园区重要指标倍增提升,总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食品、印刷、医药产业持续催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工智能战略新兴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明显,产业聚集效应和空间结构显著优化,形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精尖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空间布局:

“一核两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包括锦江数智产业港、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和数智城市场景转化区。

锦江数智产业港。以促进食品、印刷、医药智慧化改造、转型升级为路径,着力促进传统工业向高能级都市工业转变,推动华侨凤凰都市工业国际创新港、白鹭湾数字新经济科创园、中鼎国际二期等示范项目加快建设,带动西藏药业、精典汽车等闲置低效用地强力盘活,带动推动片区逐步转型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群发展区。

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以做强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主线,深化与成都高新区合作,加快建锦尚大桥、交子人行桥促进锦江两岸人气连通,推动产业园区由北向南梯次开发,聚焦金融科技等赛道打造金融城东站TOD、河东金融特色街2个产业组团,建设全国一流的创新金融中心和城市级新商圈。

数智城市场景转化区。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最活跃生产要素的重要价值,推动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促进琉璃场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商业、居住等区域生产生活场景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智慧空间,有效串联产业集聚区、生活宜居地,推动实现园区内外部协同共生、有形无形资源交互增值,打造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城市场景方案输出地。

都市工业:结合新一代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催生的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瞄准国际国内食品、印刷、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以新希望、成都传媒、新华文轩、诺迪康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建立研发与总部基地,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产业制高点,加快推动金具厂文创、诺迪康生产线技改、华侨凤凰都市工业创新港等项目建设。

人工智能:以培育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深挖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人工智能+新一代网络通信等重点领域,赋能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有序培育机器人制造、工业设计、时尚定制等智能制造领域,加快推进新华之星AI大厦、交子中加国际(二期)、中鼎国际(二期)项目、火炬动力港A区项目等项目建设。

现代金融:聚力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引入高成长总部企业、科技企业,推动金融与科技联动发展,持续丰富完善金融服务产品,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金融创新中心,联动高新区共建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助力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金融中心,持续推进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河东片区总部产业园(一期、二期、三期)项目、文创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产业发展:

做优做强新型都市工业,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金融科技产业发展。

以数字化推动传统主导产业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立足现代都市工业演进趋势及发展实际,推进印刷、医药等产业智慧化改造进程,促进食品产业积极拓展研发、销售、服务等环节,着力做强总部经济规模,加快构建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着力将都市工业培育成为锦江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引领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围绕“芯屏端软智网”数字经济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促进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共通,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结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近1000亿元。

以做强传统金融产业为发展基础,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推动科技、文化等领域与金融业融合发展,丰富完善金融科技场景应用,全力推动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建设,打造全国一流的金融创新中心,做强“交子普惠”金融服务品牌。力争到2027年,金融科技产业增加值达到70亿元,引进从事金融科技服务业态的持牌金融机构超过5家。“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中心。

土地利用与管理:

国土空间规划、土地集约利用和提高亩均效应的策略。

国土空间规划情况

园区遵循《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位于城市主城区内,不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符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园区发展符合锦江区国土空间规划,位于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不占用基本农田。

土地集约利用

促进土地上市进程,将项目开发建设与用地效益纳入土地出让合同管理。完善土地收储和用途管控,建立土地供应招拍挂流程和后续监管机制。推进低效用地盘活,清理存量低效用地,推进土地资源有机更新。细分产业专业招商,提升产业楼宇入驻率,避免高空置率。强化空间利用和管理,推进土地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

提高亩均效应

锦江工业园批准范围内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0.74%,土地供应率达到83.63%。园区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和地均税收与省级平均水平相比较,显示出土地利用强度较好,但用地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相对一般。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举措

土地开发率不高,工业用地率低,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较低。实施产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从项目准入到退出建立管理机制。推进土地管理改革,探索“弹性出让”制度,创新土地开发模式。开展工业企业基础调查,探索企业差异化评价,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严格工业企业用地准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集聚,促进园区提质增效。

开放与创新:

招商引智、对外贸易、交流合作和改革创新的措施。

招商引智

推进招商引智形式多元化,集中引进投资大、带动强、税收多、品牌响的企业项目。实现产业链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投资,形成倍增效应,培育产业集群。创新招商引智工作机制,提高招商效果,减轻企业入驻成本和非生产性投入。

对外贸易

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对外贸易平台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贸易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内外区域合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持续做优开放平台,调整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推动“锦江造”优势产品走向海外。

交流合作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产业链协作、创新链共建、服务链互补。深化与周边地区合作,加强与成都都市圈产业协作体系的链接,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改革创新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包括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改革等。大力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核心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综合承载力与营商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和营商环境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九通一平”,即道路通、供水通、雨污水通、电力通、天然气通、邮政通、电信通、网络通和土地平整。道路建设:形成高效的道路网络,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内部骨架道路。雨污水管理:实施雨污分流,建设相应的管网系统。电力供应:确保来自周边变电站的稳定电源供应。水供应:纳入成都市中心城区统一供水系统,建设供水管网。燃气供应:建设燃气管网,满足企业需求。通信和有线电视:实现无线和有线网络全覆盖,满足企业通信需求。场地平整:完成项目建设地块的征地拆迁和场地清理平整。

公共服务平台完善

成立园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规划、建设、发展、管理和服务。建立自主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企业社区服务平台,打造24小时企业社区,实现新治理模式。构建双创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孵化、知识产权咨询等服务。

营商环境优化

创新市场准入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共同开发和运营。提高政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制度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人才引育,优化资源配置。

总体而言,成都锦江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对环境保护的承诺,以及对安全生产的重视。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园区将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