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与安全隐患

八九拾光 2024-10-31 18:50:44

“天啊,我卡里的钱怎么少了这么多!”一声惊呼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一位妈妈看着手机银行的提示短信,满脸困惑与焦急。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辛苦攒下的钱为何不翼而飞。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她年仅10岁的孩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网络世界变得日益丰富多彩,但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消费问题也逐渐凸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第5次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1.93亿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7.2%,几乎达到饱和状态。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部分未成年人缺乏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和安全意识,容易陷入各种网络陷阱。

一些不法机构靠青少年赚钱,部分软件不仅不在游戏中设置防沉迷模式,还通过各种诱惑性提示、大量付费道具等方式刺激青少年购买,且很少设置退款、申诉渠道,导致未成年人误操作后家长难以退款。比如,某手机游戏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在游戏中暗藏“点击下注100%保本”“充值50元包赢3场”等诱导性提示,青少年由于判断力不足和缺乏金钱损失防范意识,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大量扣费。

青少年模式缺失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当前不少软件仍然没有开发青少年模式,对青少年的保护几乎是空白。即使一些有青少年模式的平台,也存在应付现象,技术甄别能力不足,使得保护手段成了“摆设”。

此外,技术甄别能力不足也导致了部分app在对青少年群体防沉迷系统的技术甄别上存在盲区。用户不开启青少年模式,以游客身份即可观看所有视频内容,这让青少年可以轻易接触到不适合他们的内容。

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与消费问题的背后,也反映出部分家长的监管不力。有些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缺乏有效陪伴和沟通,使得孩子沉溺网络,向虚拟世界寻求感情寄托;还有些家长自身网络素养不高,对孩子的上网行为没有做到有效监管和合理引导。

然而,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无解。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及支付密码,与孩子共同制定上网规则,合理安排上网时段及适合浏览的网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其次,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网络服务提供商的监察力度,形成健全的“黑白名单”制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app,禁止其在各渠道上架。同时,应积极引导行业自律,让应用开发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青少年健康上网。比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学校也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开设网络安全课程及举办专题讲座等途径,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社会各方同样需要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一些网络平台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来保护未成年人。抖音平台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共处置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账号25235个,处理利用未成年人直播营销账号1393个,对5817个诱导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消费的账号作出处罚,并清退29家公会。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各方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比如,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了“首互未来”工作品牌,加强对未成年人人格权保护,规范网络消费行为,强化内容治理,支持平台有效治理。同时,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暑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4)》显示,超过一半的未成年人的父母会在上网时进行监管,其中部分父母会同时设置监护密码和限制上网时长。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孩子们能够自由地探索互联网的奥秘,获取知识的养分,同时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和不合理消费的困扰。他们将以更加自信和从容的姿态,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在网络世界中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孩子们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文中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网、光明网等媒体报道)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