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擅长防守,依托坚城,结大兵阵打防守反击战,多是赢得局面。
辽军擅于野战,避实就虚,千里奔袭,满万不可敌,直扑澶州。
在澶州的攻守战中,谁也奈何不了谁。
而拥兵10万按兵不动的镇、定、高阳关总帅成了最大的变数,也是宋真宗、辽萧太后共同的忌惮。
于是宋辽两边的君主都没有底气,在重重误判之下,宋真宗和萧太后主和,促成了澶渊之盟。
但不为人知的是,对于澶渊之盟,宋辽两边的将士都不满意,都以为能干掉对方、、、、、、
来吧,我们继续扒一扒那段历史。
—— 关注信陵公子,笑谈天下大势,聊一聊历史及国际时政。

(十七)辽军的困境
这不是萧太后第一次有议和的想法。
自1004年闰9月,萧太后与辽圣宗母子率二十万契丹大军攻宋,战争进行的并不顺利。
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都没有攻克。
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又移师东向瀛州,损兵折将2万余人,硬是没有攻下。
所以萧太后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快速突进包围宋朝的东京汴梁、速战速决——战略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历次的宋辽战争证明,宋军野战确实比不上辽军,但守城打反击战是没有问题的。
道理也很简单,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不占便宜的事情,且辽军缺乏大型攻城机械,面对北宋固若金汤的城池真的是没有办法。
上面我们提了一句瀛州,还拿瀛州之战为例子。
在北宋王超重兵部署的定州,辽军虚晃一枪后,绕过了定州,兵分两路,一路由先锋萧挞凛率领攻祁州,一路由萧太后母子率领攻打瀛州。
萧挞凛是契丹的战神,曾经生擒了大名鼎鼎的杨无敌杨业,确实有两下子,顺利攻破祁州,降者甚众。
但萧太后辽圣宗这边形势就不理想了,10月,萧太后母子抵达瀛州城下,昼夜鼓噪,四面夹攻,就连晚上也不闲着,让士兵点着火把攻城。
但瀛州守将杨延渥也是一个猛人,事先已经做了大量准备,滚木、石头和黄金汁量大管饱。
萧太后母子是真的渴望把瀛州攻下,毕竟自己带着主力,若攻不下面子上实在说不过去,萧太后亲自击鼓指挥,命令辽兵拼命攻城、
然并卵,攻了十来天,辽军死者三万余,伤者倍之。
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萧太后母子只得抹了把脸,面子也不要了,绕城而过。
所以说在冷兵器时候,攻城这块真的很难,称雄大漠近一个世纪的辽军也没有啥好办法。
两路辽军会师于大名府,就是五代十国时候很有名气的重镇魏博,北宋在这里设立天雄军,目前总负责是我们熟悉的王若钦。
王若钦因为主张迁都,在朝堂上被寇准羞辱了一番,为了洗刷自己怕死的名声,主动请求来大名府这里负责军事。
还别说,这次王若钦确实没有怂,硬是顶住了辽军的疯狂攻城。
见强攻不行,萧太后眉头一转计上心来,命令暂时停止攻击魏博,分兵攻击南边的德清军,并设伏于狄相庙。
兵法上,这叫围点打援,熟读三国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诸葛丞相经常用这一招且屡试不爽。
为啥屡试不爽?因为攻其必救啊。德清军与天雄军互为犄角之势,王若钦一得到情报,立马派兵来支援德清军。
一切在意料之中,天雄援军在狄清庙中伏,被伏兵截断退路,双方拼死大战。
再得到支援的天雄军被伏击的消息,王若钦又惊又怒,也豁出去了,亲自率军出南门救援,杀伤辽伏兵甚众,天雄兵方得撤回城内。
几番斗智斗勇下来,天雄军损伤惨重,存者仅十之三四,南面德清军也被破,守将张旦及其子十四员战将都战死于乱军之中。
但是大名府并没有丢,但是宋军文城武将没有怂的,视死如归的气概深深震撼了辽军,尤其是震撼了萧太后。
再者,辽军深入宋境,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地步,宋各路援军尚且不说,就镇定王超那10万未动的兵马,足可以断送辽军的后路。
澶州如果攻不下,被包了饺子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大名府之战后,萧太后一面继续按照原计划令萧挞凛兵进澶州,一面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其信“词甚恳激”。
在澶渊之战萧挞凛被意外射死后、又宋真宗御驾亲征的情况下,萧太后就再次指示降将王继忠推进议和事宜。

(十八)史上最好命的“叛徒”
萧太后把议和事宜交给了降将王继忠,降将这个意思就是说王继忠以前是北宋的人,说的不好听点,降将就是叛徒。
无论中今中外,还是前线后方,但凡做了叛徒的大都没有好下场,就算侥幸不死,也会被世人戳断脊梁骨,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但王继忠却是个例外。
他被誉为史上最好命的叛徒,半生仕宋、半生仕辽,在宋、辽都是高官,在宋朝时候节度重镇定州,降辽后官至楚王。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王继忠病死在辽国,宋辽两国皇帝闻讯后,都下诏为其发丧、褒赠,并恩荫其子孙,可谓极尽哀荣。
可谓是一个传奇,那就简单说下王继忠吧
在宋真宗赵恒早年做韩王时,王继忠被调拨到王府中担任贴身侍从,因为性格恭谨、为人厚道,深受赵恒的赏识,由此被引为心腹。
宋真宗继位后,历次升迁王继忠至高阳关副都部署、定州都部署,被寄以防守宋辽东部边境的重任。
不幸的是,王继忠的顶头上次是王超,而王继忠当了北宋的“叛徒”也是拜猪队友王超所赐。
1003年,宋辽爆发了望都之战,辽国数万精骑南侵,一直打到望都附近。
驻扎定州的王继忠得到消息后,与三路总都部署王超等人火速率军支援。
按照作战计划,王继忠亲率主力军迎击辽军,一旦形势不利,王超应该领兵支援。
然而,当王继忠在康村与辽军浴血鏖战之际,王超却畏缩退军,撇下身陷重围的王继忠不管。
结果,王继忠力竭被擒,旋即被押往辽国的都城上京。
这再次验证了,不怕对手牛十三,就怕队友是头哼哼。
萧太后和辽圣宗一直在推动契丹汉化,比较重视汉人,所以对王继忠进行了温情的劝降。
王继忠也不是杨无敌杨业那种刚正不阿的性格,半推半就之下没有以死报国,选择了投降。
终于这次有了用武之地,在萧太后的指导下,王继忠代表辽国向宋真宗写了一封议和的奏章。
望都之败后,宋真宗还以为王继忠已经殉国,伤心不已,下诏为王继忠发丧、褒赠,并恩荫他的4个儿子做官。
没想到的是,一年后(1004年年底),宋真宗看到辽国给宋廷递交的奏章的落款处,赫然写着故臣王继忠。
宋真宗忙询问辽使,方知王继忠没有死,而是投向了辽国。
要说宋真宗也是个比较仁慈的君主,不仅仅没有生气,反而为王继忠还活着感到喜悦,也没有剥夺他4个儿子的官职。
就仁慈和人情味这块,比起汉武帝对待李陵,宋真宗可以说是完胜。
平复完心情后,宋真宗看着辽国使者带来的奏章——奏章里主要意思是辽国想要回被北宋侵占的关南土地,并愿意与北宋罢兵议和——陷入了深思。
半晌之后,宋真宗终于发话,让辽使带话给王继忠,希望他能帮助疏通宋辽两国之间的关系,以促成和议的达成。
那么在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宋真宗为什么倾向于选择议和呢?
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那个按兵不动的镇、定、高阳关总指挥王超身上。

(十九)按兵不动的王超
史书上,对王超的评价是,“虽无将帅之才却久居高位",“超御下有恩...人称其恕,然临军寡谋,拙于战斗。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情商比较高,会做人,但是带兵打仗确实不行,不是将帅之才,缺乏随机应变及果断的能力。
在张光义还是晋王的时候,王超就是其护卫,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军功,但鞍前马后也刷了一些资历。
等到赵光义成为宋太宗时,王超就开始飞黄腾达,一直被升官至节度使,这人很会做人,眼光也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晏殊(就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那位宰相词人)。
在宋真宗刚继位御驾亲征的时候,任命王超为先锋官,当时河北三路都大点检傅潜逗挠得罪,宋真宗就以王超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镇州行营都部署,又帅镇、定、高阳关三路。
谁曾想到,王超和傅潜一个毛病,临阵无谋,畏敌如虎。
王超为镇、定、高阳关三路总帅,手下有10万边防精兵,在辽军入侵的时候,也拿出8万人摆了第一道防线。
但辽军主力到镇定一击即退,一是王超防线坚固确实不好打,二是当时萧太后的方针就是避实就虚发挥直插腹地。
但辽军都改变策略了,但王超还是以不变应万变,就死守着镇、定、高阳关那道防线,就算宋真宗百般派使者来催促其派援兵支援澶州,王超以各种理由推脱迟缓。
什么原因呢?史书上言之不详,但我们可以推测,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辽军主力南下了,但留有一部分疑兵,牵制这王超,这是萧太后最擅长的战术,在死磕瀛州的时候,也留下一支疑兵去打沧州,在围攻澶州的时候,还有一支疑兵去打郓州。
说是疑兵,却也是万儿八千的精兵,实力也不容小觑,很有偷家的势力,所以王超不敢派出主力去支援澶州。
若镇、定、高阳关失守了,王超的责任就大了。
二是宋军擅长依托城池防守反击,而不擅长野战。
王超的手下以步兵为主,打仗的时候就是依托城池或者结阵,属于被动防御,与辽军骑兵野战明显处于劣势。
三是派多少人去呢?辽军明显是围点打援,派的少了不济事,派的多了一是自己的防守区域容易被偷袭,二是粮草后勤难以保障。
所以王超逗留不前,他其实一直在等,等各路援军都聚集与大名府的时候,他再派出援军汇合,这样是最稳定的,也容易窃取胜利果实。
而最稳定的也是容易失去战机的。
但是王超的小心思又不能明说,所以宋真宗派出了几路使者后,王超援军还没有来,宋真宗就没有安全感了,心里开始盘算五代十国时候的故事。
后唐时候,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拥兵自重,联合契丹,把唐末帝李从珂赶下台,自己当了儿皇帝。
后晋时候,承德军节度使杜重威拥兵10万,投诚了契丹,最后后晋灭亡,后晋末帝石重贵成了俘虏。
宋太祖是武将起家,陈桥兵变,窃取了后周的江山,成立了北宋、、、、
防范武将、特别是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成为了宋朝的祖传家法。
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而王超会不会也有这个想法呢?
几次使者催促,还见不到镇定援军的影子后,这个想法成了宋真宗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另一方面,宋真宗也不知道辽军先锋、军神萧挞凛被意外射死,澶州城外的战事胜负难料,能不能赢还真难说?
这两方面促使宋真宗倾向于接受辽国的议和。
对于宋真宗而言,两方罢兵,只要条件合适,自己还是大宋的君主,没啥损失,对于萧太后也是如此。
但是宋真宗没有想到,萧太后也没有想到,他们的议和却遭到了手下重臣武将的强烈反对、、、、、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虽流量寥寥,你的点赞转发分享,是信陵公子持续写下去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