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百姓争相庆祝:北伐中原暂停,不用去汉中当兵了

艾薇历史 2024-12-27 13:58:21

诸葛亮死后,四川百姓为何奔走相告?

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智慧与忠诚的象征。

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无数人的座右铭。

他死后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四川百姓奔走相告,有人甚至高兴得偷偷庆祝。

一个被“怀念”的人,居然在去世后引发这样的反应,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战争与赋税压垮了百姓

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诸葛亮执政期间的政策说起。

作为蜀汉的实际掌权者,诸葛亮对内严格治国,对外发动了多次北伐,目标直指曹魏。

这几次北伐虽然声势浩大,但胜少败多,始终没能撼动曹魏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这些长期战争的代价,几乎全由四川百姓承担。

当时,蜀汉的地盘小,人口少,资源也不算丰富。

为了维持北伐的军需,四川百姓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不断出人力支援前线。

许多农民一听到要征兵,就连夜逃跑。

史料记载,如果哪个地方的官员能按时完成征兵任务,甚至会被特别奖励——因为这已经是难得的“政绩”了。

百姓在田地里劳作时,心里都绷着一根弦,生怕哪天被抓去汉中当兵。

而那些被征去的士兵,大多一去无回,给家庭留下了无尽的痛苦和贫困。

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让蜀汉的国力被一点点掏空,而四川百姓则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这种日复一日的压榨,早已让老百姓怨声载道。

诸葛亮虽然被认为是“清廉公正”的官员,但他的严苛政策也让百姓难以喘息。

民众的迷信心理

除了对战争的厌恶,当时四川百姓还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迷信与敬畏。

东汉末年,民间信仰盛行,各类神仙鬼怪的传说深入人心。

四川地区的五斗米教(道教早期形式)就特别流行,许多人对“神”有着天生的敬畏心理。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支柱人物,死后自然被许多人祭拜。

但这种祭拜未必是出于真心的怀念,而更像是对“权力化身”的一种象征性敬畏。

实际上,四川百姓还给灭亡蜀汉的魏将邓艾立了庙,原因是邓艾被认为是“凶神”,不祭拜恐怕会招来灾祸。

这种心理在当时很常见:对他们死去的权力者不仅是历史人物,更可能是“神灵”,需要安抚。

所以,诸葛亮死后,虽然有人祭奠,但更多的人可能是出于迷信心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毕竟,活着的时候他对百姓的压榨,大家可没忘。

本土官员的态度

诸葛亮死后,有一位四川本地的官员,叫李邈。

他的所作所为,几乎直白地说出了很多四川人的心声。

李邈在上书刘禅时指出了一件事:诸葛亮一死,北伐暂停,地方安定,百姓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虽然刘禅听了这番话后大怒,把李邈下狱处死,但他说的内容却并非全无道理。

李邈的感慨不仅仅是个人的意见,他代表了当时四川本土官员的一种普遍情绪。

这些人对诸葛亮和刘备集团的外来统治一直心存不满。

早在刘备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时,本土势力就有所不满,认为外来者侵占了他们的资源和权力。

而诸葛亮执政后,虽然削弱了本地豪强,但却没有让百姓的生活好过多少,反而因为北伐连年动兵,进一步加剧了百姓的负担。

可以说,李邈的言辞是对四川百姓心声的一种放大。

他的结局固然悲惨,但从侧面也揭示了诸葛亮“劳民伤财”的另一面。

农民起义频发

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虽然对外战争不断,但内部也并非一片平静。

根据史料记载,蜀汉时期爆发了至少五次农民起义。

原因很简单:赋税太重,活不下去了。

诸葛亮为了维持北伐,不得不施行高压政策,而这种高压政策直接逼得百姓铤而走险。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起义并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他们只是想活下去。

比如某地官员带头招募兵员,结果村民们集体逃亡。

还有一些地方的起义者,甚至提出要“自立为王”,摆脱蜀汉的统治。

这些事件虽然规模不大,但足以显示当时民间的不满情绪。

“瘦己肥国”的悲剧

诸葛亮的悲剧在于,他确实是一个尽职尽责的丞相,但他的尽职却未必是百姓之福。

他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却忽视了百姓的真实感受。

唐代也有类似的例子:魏博镇节度使田布奉命征讨叛乱,但因为动用了地方赋税,结果被士兵围攻,最终选择自杀。

士兵们喊出的那句“瘦己肥国,百姓何罪”,放在诸葛亮身上同样适用。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固然是从国家层面考虑的长远之计,但对于当时疲惫不堪的四川百姓他们更关心的是眼前的生计问题。

而这些问题,诸葛亮并没有很好地解决。

诸葛亮是个伟人,这点毋庸置疑。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为蜀汉撑起了一片天。

但他也是个“悲剧人物”,因为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他想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却没能看到百姓的苦难;他用尽心血治理国家,却让百姓背上沉重的负担。

他的伟大成就,或许更适合被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评价。

有人说,历史上的“鞠躬尽瘁”,往往是百姓的“累死累活”。

或许,这就是诸葛亮留给后世的另一种反思吧。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