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延熹九年(166年),东海郡郯县王氏祠堂内,七岁的王朗踮脚取下祭台上的龟甲。月光穿透甲骨裂纹,在他眼中化作《周易》卦象。"坎为水,离为火..."稚嫩的诵读声惊动夜巡的族老,老者拾起甲片骇然发现——孩童随手摆出的竟是失传的《连山》古卦。

熹平三年(174年),太学槐树下,十八岁的王朗与蔡邕对弈。黑子落定,他突然指着棋盘问:"若以《春秋》解弈局,弑君三十六当如何着子?"蔡邕手中白子应声而碎。翌日,这位经学泰斗向灵帝举荐:"东海王朗,深明天人之际。"

初平四年(193年),三十七岁的王朗乘楼船赴任会稽。夜泊钱塘,他见潮水吞没盐民草屋,竟解下太守印绶悬于桅杆:"明日若不能筑堤,此印当随潮去!"三年后,当孙策战船逼近时,他正站在亲自督造的海堤上——那堤坝形如先天八卦,潮水至此必分三道。

建安元年(196年),会稽城破之夜。王朗端坐府库,将十年间整理的《周易注》竹简投入火盆。火光照亮他鬓角早生的华发:"经义在胸,何须简牍?"孙策夺门而入时,只见灰烬中站起的身影朗声笑道:"霸业易朽,圣贤之道长存!"

建安十五年(210年),五十一岁的王朗在许昌郊外结草庐注经。某日曹操亲临,见他以苇秆在沙地演算卦象,忽然拔剑划地:"孤欲知天命!"王朗凝视剑痕纵横,缓缓写出"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曹操大笑着掷剑入土:"此剑当为卦象作注!"

黄初二年(221年),魏宫明堂。王朗奉诏重定《魏律》,却在《刑名篇》中夹入绢帛:"法如流水,当润物无声。"曹丕抚帛沉吟,终将磔刑改为流刑。那夜司徒府灯火通明,他对着洛阳方向喃喃:"当年会稽冤魂,可安息否?"

太和二年(228年),长江北岸战鼓如雷。六十八岁的王朗执意随军南征,帐中忽见当年会稽旧部遗孤,如今已成魏军先锋。少年捧出半卷焦黄《周易注》:"城破那夜,我从灰烬里抢出来的。"江风翻动残卷,露出"谦卦"批注——"地中有山,终不示其高"。

翌日清晨,王司徒的座舰突然掉头返航。亲兵见他面江而立,将半卷《周易注》系石沉入波涛:"让江东子弟知道,这江底沉着中原的良心。"船过濡须口时,他忽然大笑:"当年孙伯符若知此意,何至有今日之劫?"
尾声景初元年(237年),洛阳地震。太史令从废墟中掘出王朗临终手书:"震为雷,君子以恐惧修省。"竹简出土瞬间,惊雷劈开阴云,雨水中浮现当年沉江的残卷——那"谦卦"墨迹竟在江底石上洇出山岳纹路。自此长江每逢大潮,必有青鱼衔卦文而出,渔人谓之"司徒箴"。

(注:本文融合《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其中沉江传书、青鱼衔卦等情节为艺术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