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网友发的一则求助帖:
在人流量蛮多的河边摆摊,为什么来往的人都不正眼看一眼?
定位在某公园的北门,地址选得没问题,可当我看到摊位的照片,真的两眼一抹黑。这摆摊的门槛未免也太太太低了吧。
在地方放着这么一张蓝色小桌子,桌子上零零散散放着几杯甜品。
桌上还立了一块黑板,写着:手中制品新鲜出炉!
如果晚上在河边散步,三十七八度的室外,路过一个这样的“小摊位”,卖3元1碗的牛奶,6元1杯的补丁,你们会不会停下脚步,蹲下来看?
这卖不出去有什么好疑惑的呢?
摆这种手工制品摊子的应该大多数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只会感动自己不会迎合市场。而且现在“手工制品”这四个字真的不值钱啊,写了还掉价,不断在提醒别人,这是“三无产品”。
网友说,光看这图片肚子都痛了。
这种给人第一眼感觉就不是正经做生意的,像是年轻人假期突发奇想创业,最低成本摆摊。卫生不卫生就不谈了, 就口味都没有办法保证。
在网上一搜,真的很多跟这个帖主类似的摊位,都在抱怨一晚上0收入,
事实证明,过家家的摆摊方式根本卖不出去。
1、支一张露营折叠椅卖饺子卖饺子的帖主说,他们专门挑了接小孩放学回家的高峰期卖,但根本没有人买他们的饺子。最后帖主得出的结论是:可能他们没有这个消费习惯。
评论区的一条评论一针见血:
不是没有消费习惯,而是把赚钱想得太简单了。对自己的商品迷之自信,总觉得没人买一定是别人不识货。随便拿张椅子来摆商品,连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商品,谁会买?
2、行李箱放地板上卖内衣这个摆摊方式真的就太抽象了,这样的商品呈现方式特别像是从别人那里偷回来的。
就想问问,谁会在大街上挑内衣?然后拿起来在自己的胸上比一比?我能想到唯一的好处就是,如果城管来了,立马把箱子一关,拎着就跑。
说实话,这个摊主也特别抽象,她这么紧张,第一次摆摊怎么会狂放地选择卖内衣?你说她开放吧,又不敢摆出来卖。
3、18元一碗的泡面网友抱怨,真材实料的摆摊怎么就无人问津。
看了评论区,居然要卖18块一碗?
这是摊主发出来的“成品图”,就这么一碗18元你们会不会买?
评论区里,网友直接给出建议:这样冷的放在那里一点都不诱人。起码要在热锅里面煮着,再摆点蔬菜、牛肉丸什么的。
还有就是吐槽摊主卖的贵的,十八块都能够去饭堂吃一份鱼香肉丝+一份宫保鸡丁+一份主食,还有六块钱剩。
其实不止18块的红烧牛肉面卖不出去,就连两块钱的豆浆也难卖,赚钱真的不是这么简单的。
4、2块钱的豆浆看了这么多“失败”的摆摊例子,我发现卖不出东西其实跟价格关系不大。
主要是逻辑出现了问题。
就像下面这位五点半起来磨豆浆,7点出摊,一袋豆浆卖两块钱,收入依然为零。
第一点,依旧是食物放在地上的问题,来往过路人一看,可能有想买的,心里都膈应了。
第二点,就是这选品的问题。早餐油条包子必须得吃,毕竟能顶饱。这单一的豆浆,谁会大清早单独买一包豆浆?一般在早餐店顺道就一起买了。
写在最后自从“地摊经济”兴起之后,在街上也看到过很多这种不专业的小摊子,晚上的时候开一个暗暗的小灯,货品也不多,零零散散放在小桌子上。路人都是看都不看直接走过,没几个人愿意蹲下去挑选。
很多年轻人受到网上视频的影响,把摆摊想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觉得随便弄张桌子,把商品摆上去,自然就会有人过来买,完全不考虑利他性。
你们平时逛街的时候,有光顾过这样“过家家式”的小摊吗?